2009年3月11日

Seiko Epson:昨日與今日

今日的Seiko Epson

2009/3/12 Update: Sony, Epson in talks in LCD alliance


昨日的Seiko Epson

SID網站上提供的TFT-LCD技術演進史中,可以看到Seiko Epson在1980s具里乘碑意義的兩個產品。其中,第一台使用TFT面板的口袋電ET-10,你可以在Epson的網站上找到相關介紹

上圖是SID提供的技術演進圖,則可以看到Seiko Epson在1980s後期,在STN技術演進中的關鍵地位。
在“ We Were Burning : Japanese Entrepreneurs and the Forging of the Electronic Age”一書中,你可以看到Sharp與Seiko Epson在LCD技術商業發展前期的較勁,以及兩家最後走向不同發展路線的人事、組織、與策略因素。

Epson在1990s至今,都一直在小尺寸面板領域發展,在niche market發展。

在1990年時,Epson是Advanced Display Manufacturers of America(ADMA)的成員之一。當時,美帝打算針對日本廠商出口到美國的Passive-Matrix LCD面板徵收傾銷稅。後來,這項決定被撤消了。這件反傾銷案,促使1993年上台的Clinton政府,檢討為何美帝的LCD工業建不起來,堂堂美帝只能依賴日本的面板。Clinton政府試著扶植美國本地的LCD業者,然而最後以失敗告終。至今,你還可以找到許多文獻,探討為何美國沒有辦法建立本地的LCD工業。

鏡頭轉回到Epson,Epson在小尺寸面板市場的日子一直過得不錯。
但是,等到其他大尺寸面板廠拿折舊完的生產線切小尺寸面板時,好日子就過完了。

2004年時,Epson與Sanyo合併LCD業務,成立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Epson控制55%的股份。當時,是小尺寸面板市場的大事。Sanyo Epson Imaging Devices表面上看起來技術十分多樣,但是,這代表資源分散在不同技術上。尤其是小尺寸面板市場的產品規格多,技術多×產品規格多=煩惱多。

2006年時,一直敗家敗很大,記帳錯很大的Sanyo退出這家合資公司。

然後,到了今天,Epson開始收掉LCD事業了。
3/12的新消息指出,Epson將把小尺寸面板產能部份移轉到Sony旗下。
使用Google Patents在USPTO資料庫中,查詢Epson在1995年之前所取得的主要專利數有95個(here)。

Hitachi Display 捕獲!

美帝持續擴大Antitrust戰果。Hitachi Display也認罪了。
Hitachi Display從2001年 4月至2004年3月底期間向Dell出貨液晶面板時,有操縱價格之事實。

目前,LCD產業的累積罰款金額已經達USD$ 616M,離DRAM產業的729M已經不遠(參見:美帝的罰款大戶名單)。

美帝司法部新聞稿:

2009年3月10日

CMO:衝著台灣來 ✘ LGP:将要把台湾企业赶出市场

有些事,過了四年多之後,還是不會改變的。
唐伯虎:夫人,光天化日之下,你想玩死我啊

華夫人:你不要神氣,你文才好又怎麼樣,我就是要玩死你
摘錄對話出自經典「唐伯虎點秋香

2009年3月9日

太陽能泡泡

我蠻看好太陽能成為下一個泡沫。
太陽能議題的炒作,與地球暖化假說有關。

但是,地球暖化是科學還是信仰?許多經濟學家都反對政府基於一個尚未證實的假說,而投入補貼。政府補貼代表的是扭曲資源配置,造成無效率。我在我訂閱的feed中,打入warming & science,就可以找到最近三篇經濟學家對於地球暖化假說的質疑。
  1. Climate Change: Science vs. Religion 
  2. Some harsh words about global warming forecasts
  3. More on global warming
假設太陽能生產廠商有佛心不想賺錢,廠商用3元的電費成本,生產太陽能發電產品或發電,政府補助2元,讓消費者可以用1元買到太陽能產品或電力。一看就知道這個方案的排碳量沒有減少,而且實際的能源價格很貴。更別說,政府的補貼,讓無效率廠商有誘因投入生產,並造成重複投資的龐大浪費。

在2008年的上半年,我們已經知道抑制能源無謂消耗最有效的方式是高油價。高油價的壓力,會讓廠商製作耗能效率更佳的產品(包括太陽能發電在內),以迎合消費者的需求。因此,政府可以長期透過徵稅,將油價控制在相對高的價位。只是,在選票的壓力下,這個做法幾乎不可能實現啊!

2009年3月6日

美帝的罰款大戶名單

惹到美帝的下場真的很可怕啊!
下表是美國司法部提供的罰款大戶名單。

ANTITRUST DIVISION: Sherman Act Violations Yielding a Corporate Fine of $10 Million or More


以該表的資料計算,行業別的累積罰款金額排名($M):
  1. Air Transportation:1399.7
  2. Vitamins:899.5
  3. DRAM:729
  4. LCD:585
  5. Graphite Electrodes(石墨電極):411.5
未來,LCD產業有機會超越DRAM,躍居第三嗎?

以Domestic vs. International區分犯罪足跡,屬於Domestic的案子只有四件,總共的罰款金額是$64.2M,佔該表總罰款金額的1.24%。

以公司的國籍區分:
  1. Japan:15
  2. Germany:11
  3. US:9
  4. Switzerland:6
  5. Netherlands:6
  6. Korea:4
  7. UK:3
  8. Belgium:2
台灣1件,與Australia、Denmark、Dutch、France、Hong Kong、Israel、Chile、Brazil、Liechtenstein、Luxembourg等國同列。

2009年3月5日

TFT-LCD Panel Capacity (5G and over, 1,000 sheets per month)

請注意該表最下欄的印度IT大廠Videocon投資第六代LCD生產線的訊息。
我目前所找到最新的訊息是2008年8月的新聞「Videocon Industries Will Begin to Produce LCD Panels in 2010」。
我在2006年時,已經聽到Videocon要投資LCD,當時沒有放在心上。
在整理這個產能表時,才提醒我注意Videocon的投資計畫。

Videocon與中國彩電廠商都有滿手的CRT產能,一樣面對CRT技術將被LCD技術取代的困境,但也都有龐大的內需換機市場,因此,急切想要掌握上游的LCD面板產能。自己的市場自己賺,這種想法不難理解。然而,日本、韓國的家電大廠已經在印度市場佈局許久(可以去看看常務島耕作第四集與第五集),Videocon的LCD TV要在眾多強大品牌中(而且還很便宜喔)突圍,並不容易。更何況,Videocon過去沒有LCD生產經驗,第六代生產線的面板成本很難壓低,因而整機的LCD TV沒有打價格的本錢。



Source: MIRAE ASSET RESEARCH, Feb 25, 2009

3Q06-4Q08 Large Size LCD Shipments by Suppliers

Quarterly Large Area TFT-LCD Module Shipments by Suppliers and Applications (10.4” and over)



Source: MIRAE ASSET RESEARCH, Feb 25, 2009

NEC LCD:昨日與今日

今日的NEC LCDNEC關閉鹿兒島面板生產線

98.03.05 08:38 工商時報─記者袁顥庭、陳泳丞/台北報導

繼夏普之後,又一家面板廠關閉舊世代生產線,日本電子大廠NEC打算重組目前困窘的LCD業務,擬在年底前關閉位於鹿兒島的面板廠。

受到日圓升值、以及台韓面板廠以新世代生產線切割中小尺寸面板的影響,日本面板廠競爭力快速流失,前五大中小尺寸供應商中只剩下夏普一家日商,其餘均是台韓廠商的天下。

NEC位於鹿兒島的第一條TFT面板生產線早在1990年就開始投產,採用的玻璃基板尺寸是300毫米X350毫米的一代線,當時投資金額約200億日圓,月投片量僅2萬片。後來又投資建置一條360毫米X 465毫米的生產線。

昨日的NEC:日本LCD廠商生產與投資之實績與計劃(單位:億日圓)
資料來源:日本LCD產業最新發展,MIC 1996

NEC在1996年之前的LCD事業,無論在生產或是投資都是業界前三名。
NEC不只是LCD的投資,PDP、CRT都有玩,橫跨主要的顯示技術。
然而,今天的顯示產業,已經沒有NEC的位置了。

生產
公 司 93年度 94年度 95年度(計劃)
Sharp 1875 2350 2350
東芝 550 1100 1000
NEC 420 750 1000
日立 300 600 700
鳥取三洋 275 488 600
Casio 370 370 430
HOSHIDEN 265 330 392
松下 260 300 500
Citizen 220 180 180
京陶 43 130 200
合計 4578 6598 7352

投資
公 司 92年度 93年度 94年度 95年度(計劃)
Sharp 200 280 420 500
東芝 100 300 500 500
NEC 120 250 300 300
HOSHIDEN 60 120 70 140
三菱電機 110 110 130 400
富士通 0 70 30 300
其他 320 370 350 360
合計 910 1500 1800 2500

MIC另一個資料,涵蓋1993-1996間日韓台廠商的LCD投資金額:

WiMAX:感謝台灣政府一路相挺

“易力信台灣區總經理岳漢森(Stefan Johansson)今(3)日表示,雖然該公司並沒有對WiMAX持負面看法,但是從市場現況而言,LTE的確會後發先至原因即在於一項技術的普及與否,取決於經濟規模、與設備的互通性及漫遊能力。而單是從經濟規模看來,生態系統中的行動電信業者和電信網路設備商多偏好LTE。因此該公司預計到了2014年,LTE的市場規模即會超越WiMAX。”(source:易利信:行動寬頻競賽 WiMAX敗在經濟規模
“不論是HSPA、WiMAX還是LTE,速度可能是這三者最容易被拿來做比較的地方。不過台灣易利信總經理岳漢森(Stefan Johansson)認為,如果要評斷誰能夠成功,速度可能不會是最好的比較條件,且技術也不會是最關鍵的要素。……同樣的,他認為WiMAX和LTE最後誰勝誰負的關鍵也在於誰能發展出一個完整的生態鏈。「有沒有對應的服務和裝置是能不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岳漢森認為,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想要的就是便宜、能夠順利互連、好用的東西。”(source:易利信:行動寬頻的成功關鍵不在速度
3月2日時,舉了WiMAX為例,談政府要扶植產業競爭力本質上是沒人負責的賭注。
很不幸的,台灣賭WiMAX賭很大,但是相關業者都已經是「人在曹營,心在漢( 國內WiMAX業者開始考慮LTE銜接問題 )」了。
以下這段摘自電電公會。當你看到政府還持續燒錢在WiMAX上,心裡幹不幹?
台灣自2004年起由經濟部輔導推動M-Taiwan行動台灣計畫,五年投入70億元資金目前已投入63到64億元資金進行WiMAX扶植計畫,並將於今年底結束,下階段將由馬政府主導的「智慧台灣」所包含的智慧生活計畫接棒,計畫加碼投入45億元,持續發展WiMAX無線寬頻網路,重點也將轉向連結終端設備CPE、MID(Mobile Internet Device)及應用服務,並列入我國新十大建設中通訊領域的重點發展項目。
別再相信政府扶植產業的神話了!
台灣政府先前投資WiMAX,等於實質上補貼Intel的研發與行銷;現在全球的電信大頭開始遊說台灣政府轉向扶植LTE。為了與「國際接軌」,我相信政府真的會投錢下去搞LTE。在WiMAX被扒一次皮之後,很快的,我們又可以看到台灣政府被LTE扒一次皮。
很多人選擇性地看待過去政府的產業扶植政策,只看那些成功的例子。
而在看那些例子時,卻忽略了「機運」,而全然相信人定勝天的鬼話。

2009年3月4日

Fight! PlayStation VS. Bravia?

癮科技:索尼新力最新的 BRAVIA 液晶電視讓遙控器和信用卡二合一
新力索尼在本家日本發表最新系列 BRAVIA 液晶電視 W5 和 F5 系列,最特別的地方在於遙控器上可以讀取新力索尼 Felica 認證晶片的信用卡(當然手機或其他藉由RFID發射Felica授權訊號的產品也行,不過信用卡總是比較合身)。然後讓使用者可以瞬間付費收看 So-net 的 MOD 節目,以及未來很多很強的線上付費的服務和產品。

這則新聞讓我很疑惑:Sony將來要怎麼整合Playstation與Bravia這兩個平台?

Microsoft的策略很清楚,以Xbox 360為客廳的媒體中心,玩遊戲、看電影、買節目、即時通訊。而且Xbox Live的收費機制與分利方式已經建立,基礎穩固。

但是,Sony有Playstation的PSN,其服務範疇與Xbox Live接近。而現在Bravia也搞一個自己的線上收費平台。我想不到有什麼是PSN不能做的,而Bravia Felica可以做的。唯一能解釋這種現象的是,兩個事業部都為了自己的權力與生存盤算,導致各做各的。

現在Sony的PlayStation和Vaio合併由平井一夫負責。Bravia、Cybershot和Handycam,由吉岡浩主持。Microsoft的Xbox Live已經說明線上付費這塊市場有多肥沃,平井一夫與吉岡浩也曉得要吃下這塊市場,來救自己的部門。組織內的山頭要合作本不容易,當兩個事業部各自有難,互捅是必然的,未來還有許多內鬥的好戲可看。

Digitimes: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就呼之欲出了

以下兩段摘自Digitimes先前的一篇分析報告:「產業觀察:奇美電跟誰最速配?
“因此,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就呼之欲出了,怎麼樣營造一個平台,集結上、中、下游,合組一個規模夠大的聯盟,進而催生一個屬於台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將是刻不容緩的事情。”
“因此,建立屬於台灣國際級的品牌,政府一定得做,不管是景氣好或是景氣壞,即使台灣面板廠真的整併了,這個出海口的問題依舊會存在,所以不管如何,台灣一定得在品牌上使力才行。”
謎之聲:聽聞台灣政府曾經有扶植一個叫做「裕隆」的汽車品牌?
台灣政府:莫再提。
謎之聲:聽聞「裕隆」將以「Luxgen」品牌帶領台灣再次Lead?
台灣政府:莫再講。

陳雅琳在講,你們都沒有在聽啊!?
經驗必需記取,歷史不能遺忘。”
沒想到這年頭還有人對於政府“經營”能力有信心。
新加坡政府搞淡馬錫,讓台灣朝野上下「我心嚮往」,認為那是政府企業化經營的典範。
怎麼,現在「星淡馬錫虧損 總理夫人下台」,又是另一個莫再提、莫再講了嗎?

Digitimes還是好好做報導就好了,要寫研究分析,請表現出專業水準。
你有看過哪一份研究報告會寫出這種東西?
“尤其奇美電與鴻海集團的關係一向不錯,郭台銘與許文龍還一起釣過魚,群創也是奇美電的客戶,在此情況下,2者結為親家倒是可以思量的方向。”
Digitimes,加油,好嗎?

2009年3月2日

CMO's AR

密切注意CMO的account receivable變化!
附上先前券商所估計的出貨關係表:
 資料來源: Yuanta Research Center, TFT-LCD Industry - Industry Update, 14 November 2008.

另一份比較新的資料:

資料來源:Hyundai Research, LG Display (034220) - Company Update, 24 February, 2009

奇美電:本季將是面板谷底
定單能見度至4月 下半年拼虧轉盈

2009年03月02日蘋果日報
【林相如、吳秀樺╱南縣報導】
全球不景氣重創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面板(TFT-LCD;Thin film transist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廠,但中國家電下鄉策略,面板需求增,讓廖錦祥十分看好,由於中國準備將該計劃提升到全國,補助款也提高至3000元人民幣(約 15000元台幣),將帶動更多需求。
他說,目前奇美電產用率因家電下鄉提高2成,定單能見度也到4月,加上面板價格跌到底點,使消費者接受度更高,感覺到景氣慢慢回溫,他認為,第1季將是面板產業谷底。

只有別人產業1/3的競爭力

見附文的新聞報導「社科院:大陸中國重點產業競爭力僅西方同業1/3」。

我蠻想知道中國社科院衡量競爭力的完整方式,有大德可以提供全文嗎(sonicsonicsonic@gmail.com)?這看起來是一份龐大的國際資料庫。分析得好不好、合不合理姑且不談,但是收集多國資料,肯定花了不少時間與金錢。Hard Data部份的參考價值應該頗高。

在學術研究中,在industry level or national level談競爭力、競爭優勢是很有爭議的。
一般來說,經濟學家是用Productivity來談產業資源配置效率問題。有興趣的人可以讀一讀Krugman的Competitiveness- A Dangerous Obsession。這篇很簡要的說明使用competitiveness這樣的籠統概念來制定政策,反而會導致錯誤的資源配置。
舉例來說, 
當政府說「提升電信產業競爭力」,
你應該有的反應是「這是在講蝦米?」。
政府這時會提供具體一點的說法:「我們要產官學合作,先期投入WiMAX技術,讓台灣在國際電信市場設備與技術上領先。」,
你應該有的反應是「如果WiMAX沒有辦法成為下一世代的主流技術呢?如果政府投資失敗,我們能不能告經濟部損害人民利益啊?」。
廠商賭錯技術破產拜拜,政府賭錯技術賠錢…下台? 不過,我們政府最高行政首長是說:沒國家老拿數字逼下台。所以,官員們不用擔心啦。

話說回來,台灣政府好像沒有出版自己的工業競爭力報告,我們都是直接拿IMD、EIU、WEF的報告來打口水戰。我強烈建議ITIS把各產業年鑑改成具有“競爭力”味道的「產業年度競爭力報告」,一起跟國外的報告打口水戰。

附帶一提,
《工業化藍皮書》提到中國的機床工具機產業很弱,弱到跟挖水泥、挖礦一樣。這讓我想到
一位台灣小型工具機業者曾告訴我:『老外、中國廠商現在不買台灣的工具機,都買中國製的。因為中國工具機價格便宜啦,一台台灣工具機的價格,可以買三台中國工具機。反正一次買三台,壞了一台,就拉庫存的二台出來用。』

不過,這只限於低階的工具機,中高階的工具機可不能隨便掛、拉後補。

一個國家的製造業水準,工具機實力是個指標。用隨時會掛的機子做出隨時會壞的產品,也只是剛好而已。


社科院:大陸重點產業競爭力僅西方同業1/3
中國社科院研究發現,中國大陸在製造、能源與金屬等重點產業的競爭力,只有外國同業的三分之一左右,意味大陸業者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並顯示北京有必要實施產業振興計畫。
【2009/03/02 經濟日報】

社科院发布《工业化蓝皮书》
众多行业研发投入仅为国际水平的10%

中青在线-中国青年报    2009-03-02

本报北京3月1日电(记者董伟)今天,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在京共同发布《工业化蓝皮书》。蓝皮书指出,我国工业技术来源过多依赖国外、研发投入不够、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工业现代化水平提升的关键

“能否具有自主技术和创新能力,尤其是在战略性、基础性技术领域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是我国从工业大国到工业强国的关键。因此,培育战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应是我国新阶段技术进步战略的核心。”中国社科院科研局黄群慧研究员表示。

培育自主创新能力,一个关键是要加大研发投入。《工业化蓝皮书》对15个代表性工业行业的分析表明,研发投入不够是制约我国工业化现代化水平的关键问题,众多工业行业在研发投入方面仅是国外先进水平的10%左右。

“研发投入少,不要说难以支撑自主技术创新活动,就是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也难以得到充足保证。我国很多企业没有把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结合起来,只能不断重复引进技术,导致对国外技术资源的过分依赖。”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经济学部主任陈佳贵说。

工业化蓝皮书:船舶制造位于我国行业现代化榜首
2009年03月01日 20:36:20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1日电(记者王茜)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日在京发布了2009年工业化蓝皮书,蓝皮书表示,我国行业现代化水平最高的是船舶制造工业

蓝皮书介绍,我国工业行业之间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在重点研究的15个行业中,处于前3位的行业是船舶制造钢铁石油工业。这3个行业现代化水平最高,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的50%以上,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一半的路程。其中船舶制造工业居第一位。

电力工业、计算机制造业和纺织工业这3个行业的现代化水平较高,超过了我国整体工业现代化水平,基本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的50%。

化学工业现代化水平也高于我国整体工业现代化水平。医药、通信设备、汽车、食品、造纸这5个行业与我国工业整体现代化水平大体相当。

排在最后3位的是水泥工业、煤炭开采业和机床工具业这3个行业,其现代化水平最低,不仅低于我国整体工业现代化水平,甚至未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30%,未完成现代化进程的1/3的路程。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古皆然

中國家電下鄉固然帶動三、四級城市的消費,但是,弊病也顯而易見。
主要的原因在於(1)產銷的層級過多;(2)購買者對中標產品的品質疑慮。

產銷的層級多,到了最終端業者,其實利潤已經不高,甚至會虧本。
既然如此,最終端的業者,就會想盡辦法提高自己的利潤
因此,有人隱瞞中標機種的真實售價,有人改推薦利潤較高的非中標產品,有人則用非中標產品魚目混珠。
當然,政府一定會設法打擊這些破壞政策有效性的行為。但是,實效有限。
當一個政策,在這麼廣大的國土上實施,復以缺乏有效率的訊息交換,很難抑止最終端商家因逐利而想出來的對策。
最上游的廠商有誘因解決下游的亂象,但是這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現階段,他們還是只能依賴又長又混亂的銷售體系促銷他們的產品。

對購買者而言,考量自身的收入,以及對於耐久材的需求,也不希望買到一台一買就壞,一碰就散的冰箱或電視。因此,消費者的理性選擇,讓最底層銷售業者的種種對策有實行的空間。

這並不是說家電下鄉政策無效,而是,這個政策的實效並不會像預估的這麼美好。自古所有的政策皆然,你總是得對政策所宣稱的成效先打個折扣,並計算政策施行的成本(政策裡不會提到成本的),才能客觀地衡量政策的效果。

2009年2月28日

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

單純就「廣積糧.高築牆.緩稱王」三個策略討論。
廣積糧
此策略不是操之在我。要實現台灣前段生產線,結合中國後段組裝與銷售端,有一個前提是中國面板廠不再投資,或是三者合併。然而,中國三家面板廠,目前看起來還是各搞各的。

中國三家面板廠的行為,混雜了地方山頭政治(上廣電––上海.龍騰光電––昆山.京東方––北京)、經理人私利、與地方經濟發展的綜合考量。在見到中國中央政府的資金之後,更不會想要三合一,先送申請案把資金搞到手再說。整地、蓋廠、搶政府!
高築牆
這會引起貿易報復大戰。一但中國把台灣納入貿易保護高牆,不讓日韓面板進中國,一個可能的結果:日本韓國不讓台灣的面板進入日韓市場,台灣面板廠產能立即閒置。台灣廠商不可能單靠中國的需求填滿產能。韓國與日本廠商更可以用專利侵權、斷絕技術合作,搞得台灣、中國面板廠哭爹喊娘。

至於,中國能學美國一樣控訴韓日廠商操控面板價格,要罰錢抓人嗎?
日韓廠商馬上說:耶…台灣廠商也有份耶…,告不告台灣廠商啊?還是說,你們已經統一了,所以都是自己人,沒有告不告的問題啊?

之前我也有談過打貿易戰的議題,參考:[本論]中國彩電,你已經死了
美國這次的TFT-LCD價格操控司法調查起碼已經搞了3年以上,證據、證人通通有,讓面板廠連吭都不敢吭。中國想搞美國這一套,除非中國司法獨立,有完整的審判過程,不然,只是造成更大的政治與經濟磨擦。
緩稱王
要不要跟進產能競爭,也不是操之在我。當Samsung與LG比較快復元,可以預期他們也會更快進入8代以上的生產線,再慘,台灣廠商也要咬牙跟進,否則之後要如何與之抗衡?

面板業苦海無涯 大陸是岸
工商時報 2009.02.28
陳泳丞/新聞分析

繼DRAM業之後、台灣面板業也開始如預期地進入財務周轉欠佳的窘境,不過以這一波來看,除了華映要政府伸援手外,其他廠商都還按兵不動。倒是政府對於面板產業後續的態度以及產業策略,會變成影響長遠競爭力的關鍵。

以現在日、韓、台與大陸的面板產業態勢來看,台灣借重大陸的內需與鼓勵產業發展策略,可能會是比較好一點的解決方案。

因為現在全球面板產能是過剩狀態,大陸仍在積極佈局面板完整供應鏈的計畫,如果台灣可以適時結合大陸的核心戰略,以現有台灣的前段面板產能,結合大陸的組裝、品牌與通路,可以互相需要、創造雙贏,大陸也不必急著立刻決定面板到底要蓋幾代才夠?台灣的面板與大陸的系統廠至少可以在這一波低潮 中,少虧為贏、做到「廣積糧」。

下一步,如果大陸狠一點,真要扶持本地(含台灣)的顯示器產業,在現在這種全球景氣欠佳、貿易保護主義日盛的氛圍下,把台灣拉進去後,再築起貿易保護的高牆(美國也不做面板,還不是照常一天到晚告人家操縱價格要罰人家錢?),其實要把日韓競爭對手擋在外頭,也不見得辦不到。這是「高築牆」。

至於過去這10年來,大家都在拼命喊擴產、搶建更大尺寸TFT生產線,要用市佔率把競爭對手擠出市場的舉動,看來是可以先不用去想了,活下去再說。這是「緩稱王」。

一位本地的面板零組件業者說得很好,面板業是一種百年未見過的特殊產業,「資源有限但投資卻無限」,以現在的投資規模來說,如果要作老 大,每年投資一千億是跑不掉的,一千億這種數字,在以前的石化業裡,可能投一次可以撐十年,哪有每年都要投一千億這種嚇死人的數字會發生?

戰國時的越國名相「范蠡賣馬」點子可能可參考。當時南方缺好馬,要從北方往南運,但沿途強盜一堆,馬運不成,因此范蠡找上有勢力的麻布商 人(貨從沒被搶過),表示可以免費幫忙運布,這一來,良馬與布都順利到達南方,皆大歡喜。現在如果用在台灣與大陸的面板產業身上,搞不好會是一種各取所需 的好辦法。

2009年2月27日

Plasma,從頭輸到尾?(1)

附文是FT分析文章,由東京與台北的記者署名撰寫。中文版翻譯得不是很通順,建議改看英文版。從英文版中,你應該可以辨別哪些是人在台北的記者寫的。我只是用這篇分析當引子,慢慢帶出我想探討的議題:Plasma技術為何衰敗至此?歡迎對此議題有興趣者,加入討論。

在商管領域的研究,主流技術的演化與形成,一直是熱門的研究主題。
以J. Spencer 2003發表在SMJ的paper為例,該研究想要了解廠商在1969-1989年間參與全球性的知識分享網路,對於研發績效的影響為何。在她的研究期間中,LCD/PDP/EL三個技術的知識交換網路被挑出來研究。Spencer提供三個技術的知識交換密度(用知識貢獻者的相互citation算出來的)簡表:

在這三個時期,廠商在LCD領域的知識交換最活躍,而且遙遙領先PDP與EL。Spencer資料說明LCD最後成為FPD產業的主流技術,可能就是因為早期的LCD參與者比較積極加入知識創造與分享的活動。探討LCD技術擴散的paper,也可以參考M. Stolpe(2002)的「Determinants of knowledge diffusion as evidenced in patent data: the case of liquid crystal display technology」一文。

不過,Spencer的研究期間僅到1986年,從1986年到1990s中期,PDP的技術交流熱度是否有提升?目前沒有資料可供查詢。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要直接推論PDP技術參與者不熱衷全球性的知識交換,而導致在技術競爭中輸掉,可能太過簡單。當然,有興趣的人,可以繼續Spencer的研究設定,看看是否PDP的技術交流在進入1990s後變得比較熱絡。延伸Spencer的研究,可以試著驗證一個過去常聽到的說法:「國寶級的LCD技術外流後,日本廠商與政府不願意PDP外流,因此相當保護PDP技術。」果真如此,我們應該可以在數據上看到參與者在參與跨國技術開發與本國技術開發的顯著差異。

PDP技術是否因為技術本身缺陷,所以一開始就不被看好成為FPD的主流技術?翻一翻資料,在1995~1997期間,全力賭在LCD上頭的廠商,以Sharp為代表,全力賭PDP的代表則是Pioneer。同期間,NEC、Matsushita、Fujitsu同時投資LCD與PDP。以那個時候的情況,PDP在TV領域的進展比LCD快,而LCD那時的目標市場是NB與Monitor。而且,PDP的反應速度與色彩表現,在當時,已經可以逼近CRT,而LCD還差得很遠。所以,要說廠商不看好PDP成為未來的主流技術,這很難說服人。
附帶一提,Sony在這個時候,在CRT的成功光環下,僅從事一點點Plasma與LCD研究。

日本PDP廠商在1996年時的產品開發狀況
廠商名稱Fujitsu
NECSonyNHKMatsushita
面板結構 AC-PDP DC-PDP 
驅動回路(方式)MemoryReflashPALCMemoryMemory
畫面大小(吋)4240254026
顯示面積(mm2)920×518882×503553×309520×874582×333
畫素數(Pixels)852×480840×480768×4481344×300896×512
畫數孔徑(mm2)1.08×1.081.05×1.050.72×0.690.65×0.650.65×0.65
顯示色(colors)1670萬1670萬26萬1670萬1670萬
畫面亮度(cd/m2)300150250150150
對比率70:140:150:1150:1150:1
視野角度
(上下,左右)
160,160160,160160,160160,160
耗電量(W)300400350200
重量(Kg)18.017.014.06.0
模組體積(mm3)985×590×75602×380×3.71004×664×50674×424×40
商品化時期1996年底1996年4Q1996年3QSample1995年3Q
引用ITIS 1997年全球液晶產業發展動向,資料來源:Nikkei Microdevice

然而,LCD跟PDP在技術上的確有一點關鍵差異:LCD可做小可做大,PDP可做大難做小。從競爭的角度來看,我若是PDP廠商,要儘快把PDP TV往更大的尺寸做,把成本壓低,即使LCD最終畫質可以追上PDP,也無法在價格上競爭。

不過,LCD的技術進步速度超乎想像,因為NB+Monitor+Mobile Phone所加起來的龐大installation base,吸引眾多參與者加入LCD生產鍊中。產能急速開出,價格猛烈波動,終端產品售價一路歡樂下滑。Sharp在2001年推出20吋LCD TV,二年後,第五代線如同青少年的青春痘到處長,大家很確定LCD TV的時代已經要到了。相較而言,投入PDP生產鍊的廠商家數不多,Spencer在1969-1989年資料中所看到的現象依舊存在,只不過,這時候,不是PDP參與者不願意參與知識交換的網絡,而是想要交流也沒有什麼人可以交流。

PDP廠商們的確很努力的想要維持大尺寸TV的價格優勢,也不斷強調PDP的好畫質就如同大家熟悉的CRT TV,但是防線仍一路潰散。這時,大家才發現原來大尺寸TV(40吋以上)的需求可能沒有來得這麼快。到現在,數據告訴我們,原來32吋的TV,對多數的消費者而言已經夠大了。
下一篇,從LCD與PDP的專利數、ASP、CAPX、TV size market share、廠商家數變化等歷史數據、以及PDP與LCD陣營的宣傳重點,都可以清楚看出PDP陣營所面臨的困境。

最後一篇,我打算以J. Eggers的「Failed Technologies and Investment under Uncertainty 」做為最後討論的收尾,來看看廠商在LCD與PDP同時都有投資的情況下,資源重配置的困難性。



Why the plug was pulled on plasma

By Robin Harding in Tokyo and Robin Kwong in Taipei 2009-02-16
For its Kuro plasma televisions, Pioneer promises “black levels [that] drop you into an endless abyss of depth and dimension”. Yesterday, the grim reality of its tiny market share in an industry that demands scale meant that the company had to push its TV business into an endless abyss.

Pioneer was a pioneer of flat panel plasma televisions, and the decision to close its TV business highlights both the problems of that technology, and the dire state of the wider television industry.

The television business has been hit by a slump in demand even as production capacity rose. Prices for televisions have fallen rapidly, and almost every Japanese producer – not least Sony – is losing money. Their problems are compounded by the strength of the yen. Pioneer's problems, however, are deeper than most, in part because it placed all its bets on plasma technology for making flat panel displays. In 2008, the rival liquid crystal technology (LCD) outsold plasma by about seven to one, according to data from research company DisplaySearch.

Plasma is still growing, with shipments up by 26 per cent to 15.1m last year. But as LCD grew at the expense of plasma, Pioneer's share of the global television revenues slipped from 3.4 per cent in 2005, to only 1 per cent during the first three quarters of 2008, while its share of television shipments fell to only 0.3 per cent.

Plasma and LCD panels, the core component of a flat television, are made in a similar way to computer chips and the lowest costs are achieved by producing on a very large scale. Panasonic's new plasma panel factory will cost Y280bn ($3bn) – more than double the total property, plant and equipment owned by Pioneer. Without enough scale, Pioneer was pushed out of panel production last year, like Sony, Toshiba and many others before it. Only three companies – Panasonic, Samsung and LG of Korea – still make the heart of a plasma television, and even they face a struggle to keep volumes high enough to compete with LCD.

Even for those who use LCD technology, such as Taiwan's flat panel makers, the past few months have been extremely difficult.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the world's fourth biggest LCD panel maker, yesterday posted a record quarterly loss of T$31.08bn ($911m) in the final three months of last year, as consumer demand shrank rapidly.

Prices for TV panels have fallen dramatically, in some cases to levels below the manufacturer's cost, despite their efforts to cut production and reduce supply. Chi Mei said that by the end of last year it was using little more than one-third of its capacity. Even so, its average selling price for large-sized panels had nearly halved from a year ago, to a record low of $109.

One potential boost for the flat-panel TV market is demand from China, as Bejing's stimulus measures start to take effect. China this month announced a plan to help rural families to buy home appliances such as TVs, and separately promised $2bn worth of orders for Taiwan's TV manufacturers. Chi Mei said it expects its shipments to China to still grow by 10 to 15 per cent this year, making the country its biggest market.

Henry Wang, general manager of Witsview, a Taipei-based research consultancy, said these measures, though, may only provide a short- term boost. While it is very likely that TV panel prices will rebound by the end of this month, he says, “the end market demand still very uncertain”.

Meanwhile, the separation of panel production from TV assembly has left Japanese brands such as Pioneer struggling to command a premium price over those Taiwanese and Korean companies making similar products at lower cost.

Even when Pioneer made its own panels, while reviewers raved about the “amazingly deep black levels” of its Kuro televisions – “Kuro” means black in Japanese – most consumers could not discern enough difference to justify paying $3,500 for a 50-inch plasma display.

With the business making steady losses, and Pioneer's core car electronics business threatened by the economic downturn, “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we cannot expect profitability to improve”, said Susumu Kotani, Pioneer's president.

Pioneer therefore had little choice but to pull the plug, and become the latest TV brand to pass into history.

Nikkei BP:夏普液晶生產線看好上海的理由

附文是Nikkei BP 25日針對Sharp與SVA合作的評析,看到後,順道放了上來。

至於,若你有興趣了解Sharp的未來整體策略,可以參考Nikkei BP的這兩篇文章:
  1. 夏普新工廠──投建第10代液晶線與薄膜太陽能電池“聯合工廠”的目的
  2. 夏普新力兩社長聯袂解說合資液晶10代線的來龍去脈
第1篇談的是成本面(Vertical Integration + Economies of Scale)與範疇面(LCD+Solar Cell),第2篇談的是市場定位(Product Portofolio)與風險分攤(Risk Sharing)。
雖然目前Sharp-Sony 十代線進度因金融危機而減緩,但是,應不至影響到Sharp整個的策略佈局。



【續報】夏普液晶生產線看好上海的理由

中國計劃在上海西南部的莘莊工業園區實施的液晶生產集群項目的整體構想。SVA考慮引進第六代、第八代底板生產線,目前已拿到工廠用地。圖片是《日經微器件》在“FPD China 2008”上拍攝的。框線、箭頭以及說明文字由《日經微器件》添加
日期: 02/25 00:01

夏普正在與上海廣電集團(SVA)接觸,就在當地合作生產液晶電視面板事宜進行談判——針對2009年2月21日部分媒體的報導,夏普當天在回答《日經微器件》的詢問時表示:“報導不是我們發佈的內容。尚不存在報導中提到的事實”(夏普大阪公關室)。

夏普此前已透露,為了提高今後的收益能力,正考慮在海外進行元器件的前製程製造(參閱本站報導1)。

關於液晶面板工廠的整合,夏普曾在2008年12月宣佈,部分中小型面板由第六代生產線即龜山第一工廠製造,關閉三重第一工廠和天理工廠的一部分生產線(參閱本站報導2)。 夏普表示,龜山第一工廠為轉而生產中小型面板,目前已經暫時停產。液晶電視用大型面板正由龜山第二工廠的支援第八代底板的生產線(底板尺寸為 2160mm×2400mm)製造。並計劃從2010年第一季度開始,啟動堺工廠(大阪府)的支援第十代底板的生產線(底板尺寸為 2850mm×3050mm)(參閱本站報導3)。

龜山第一工廠存在以下問題。

支援第六代底板的生產線所生產的“中小型面板”,其螢幕尺寸適於製造10吋~20吋級產品。但是,在該尺寸的面板方面,中國大陸及台灣更具競爭力,夏普在日本生產,存在成本競爭力不切實際的問題。

而且龜山第一工廠的生產能力為6萬塊/月,如果用於生產10吋以下的液晶面板,估計產能將大幅過剩。從這些情況來看,也許在中國啟用支援第六代底板的生產線會更好。(Soniic:與其改生產小尺寸面板自己打爛市場,不如把現有中大尺寸產能給需要的人。)

另一方面,中國正舉國致力於液晶電視面板生產的本地化。SVA正在考慮引進支援第六代底板的生產線和支援第八代底板的生產線,並已拿到了工廠用地 (圖)。SVA目前正在利用與NEC的合資企業——上海廣電NEC液晶顯示器有限公司(Shanghai SVA NEC Liquid Crystal Display) 在支援第五代底板的生產線上生產電視液晶面板(參閱本站報導4),同時還利用與富士軟片合資的上海廣電富士光電材料有限公司(SVA-FUJIFILM Opto-Electronic Materials)生產彩色濾光片。

此次上廣電在探討引進液晶面板生產線時,考慮到夏普有六代底板生產線的實際運營經驗,並考慮到引進六代線有利於說服夏普對第八代生產線進行投資,所以才選擇了夏普作為合作對象。

夏普如果做出出售支援第六代底板的生產線,並在中國生產液晶面板的決定的話,將會帶來以下影響。首先會促進目前在中國國內正計劃上馬的液晶面板項目。另一個影響就是包括南韓、台灣面板廠商在內,在中國的液晶電視製造估計會大為加速。(記者:加藤 伸一)

2009年2月26日

家電下鄉貢獻面板營收僅?%

以下是一則國小算術能力考題,請填答『?』的答案。


瑞信:家電下鄉貢獻面板營收僅?%


【聯合晚報╱記者張家豪/即時報導】
2009.02.26 12:26 pm
外資瑞信證券今日指出,中國「家電下鄉」計畫,主要適用售價在2000元人民幣以下產品,以液晶電視來說,約當26吋以下機種。該機種目前約佔中國18%市佔率,因ASP(平均銷售價格)低,以銷售金額統計,市場大餅10-15%。而台灣面板廠來自中國市場營收貢獻約15-20%。由此推估,對台系面板業者的營收貢獻度,僅約%。

工整的產業分析

Oppenheimer 2月2日的這篇「AU Optronics Corp.」分析報告,是一個很好的產業分析報告範本。這應該是Oppenheimer出的第一份的AUO報告。

這份分析報告的目錄中,有“TFT-LCD for DUMMIES”這一附錄小節,就可以看得出來是針對不懂TFT-LCD產業的投資人而寫的。

從第15頁到第20頁的Industry Dynamics,將產業的特性講得很清楚,應該要cover到的產業分析重點都涵蓋在內了,蠻適合拿來當個案分析的industry note。

其餘的,請找小點。

神祕的911k小點:.

2009年2月25日

中國政策: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

中國政府的扶植政策出爐,有意申請者要在2009年5月31日前送件。
(華映:YA!)

產業結構調整是這次政策的核心重點。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CRT生產基地,70%產地在中國的TV都還是CRT TV,在現今TFT-LCD技術成為主流FPD技術之際,CRT龐大的產能與從業人員要何去何從(參考:CRT TVs in China: Live or Die?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政府在這次的產業轉型政策中,希望LCD/PDP/OLED產業鍊能夠建起來,而將CRT轉型成數位化高解析度產品,加速讓FPD取代CRT。

現在中國政府希望台韓日面板廠商能夠移轉前段生產線到中國境內。只有前段生產線落腳中國,才能吸引上游業者與設備業者,建立產業聚落。問題是,如同先前我一再提起的,台灣與韓國LCD廠到中國設立生產線的誘因不夠大,因為生產成本的下降靠的是規模與技術,並且需要完整的供應鍊配合,而不是人力成本的節省。前幾天傳出Sharp可能會賣六代生產線,理由不是降低生產成本,而是日元匯率不利出口。

因此,目前中國很難吸引First Tier廠商前往設廠。Second or Third Tier廠商,例如,華映,會積極爭取。但是,Second or Third Tier廠商在其國家的長期經營績效就不佳,拉到中國生產,就會提升競爭力嗎?不過,中國的選擇不多,A beggar cannot be a chooser。我們就看看到今年中,中國會爭取到哪些外國廠商前往投資吧!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於組織實施彩電產業
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有關問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辦公廳,有關中央管理企業:
    為貫徹落實“十一五”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和資訊產業發展規劃,推進我國彩電產業戰略轉型、促進平板顯示產業發展,自2009年起,我委將連續三年組織實施 彩電產業戰略轉型產業化專項。根據《中央預算內投資補助和貼息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國家發展改革委第31號令),以及《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辦 法》(國家發展改革委第43號令),現將項目申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主要任務

    以支援彩電產業結構調整、打造相對完整的平板彩電產業鏈為目標,以著力提高自主發展能力為核心,以面板重大建設項目為牽引,兼顧目前主流顯示技術及未來發 展,通過國家支援和引導,做大做強彩電整機產業,完善新型平板顯示器件產業鏈,增強我國彩電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引導規劃內TFT-LCD、PDP及其他 新技術產品生產線建設,形成持續開發和生產能力;支援平板彩電骨幹企業完善新型平板顯示整機工藝、模組一體化技術研究開發環境,加強共性技術研發;鼓勵以 平板顯示骨幹企業為龍頭,帶動上游關鍵配套材料、模組零部件及工藝設備的產業化,提高國內配套能力。

二、專項重點
(一)彩電整機
  1. 32吋以上平板電視:TFT-LCD、PDP面板模組與整機的融合設計及產業化,整機節能環保設計與產業化。
  2. 新型高解析度CRT電視:數字電視高解析度新型彩管和玻殼關鍵技術及產業化,包括納米著色熒光粉、分佈式組合場電子槍透鏡、精細節距陰罩、高解析度DCFL電子槍、輕量化玻殼、薄型短頸節能彩管等。
(二)平板顯示面板模組
  1.     六至八代TFT-LCD液晶面板模組生產工藝技術及產業化。
  2.     八面取PDP面板模組生產工藝技術及產業化。
  3.     OLED(重點是AMOLED)面板及模組關鍵技術及產業化。
(三)平板顯示關鍵配套件及材料
  1.  六至八代TFT-LCD液晶面板配套件及材料:混合液晶材料,光學薄膜,玻璃基板,彩色濾光片,高精度光刻掩膜版及其基材,感光性電極漿料,平板顯示用化學品,驅動IC, 新型背光源,靶材等。
  2. 八面取PDP面板配套件及材料:玻璃基板,感光性電極漿料,熒光粉,玻璃粉,排氣管,PR膠,濕化學品,濾光保護膜,驅動IC等。
  3. OLED配套件及材料:玻璃基板,發光材料,濾光片,光刻和蒸鍍用掩膜版,封裝蓋等。
(四)平板顯示專用製造和測試設備 
濕/幹法刻蝕機,液晶灌注機,清洗機,TFT-LCD用鐳射圖形化設備,光電檢測系統,PDP用曝光機,封排爐,FPC熱壓機,對合機,研磨機,乾燥爐,濕設備等。
三、具體要求
(一)項目主管部門應根據投資體制改革精神和《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的有關規定,按照專項實施重點的要求,結合本單位、本地區實際情況, 認真做好項目組織和備案工作,組織編寫項目資金申請報告並協調落實項目建設資金、節能、環保、土地、規劃等相關建設條件。對於申報PDP專用製造和測試設備、PDP面板配套件及材料的項目,需與整機企業簽訂合作協議
(二)項目主管部門應對資金申請報告及相關附件(如銀行貸款承諾、自有資金證明等)進行認真核實,並負責對其真實性予以確認。
(三)項目承擔單位應實事求是制定建設方案,嚴格控制徵地、新增建築面積和投資規模。項目資金申請報告的具體編寫要求及所需附件內容參見附件一。
(四)本次專項採取紙質材料申報和網上申報並行的組織實施方式。請各項目主管部門于2009年5月31日前,將項目的資金申請報告和有關附件、項目簡介和 基本情況表(見附件二)、項目的備案材料等一式二份(同時須附各項目簡介及所有項目匯總表的電子文本)報送我委高技術產業司。2010、2011年的申報 時間及重點內容另行通知。
請項目主管部門登陸國家發展改革委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管理系統http://ndrc.jhgl.org/xxcyh(新興產業一處入口),履行相關網上申報手續。紙質材料申報和網上申報的截止時間相同,項目資訊應完全一致,未履行網上申報手續的項目將不予受理。
(五)在項目主管部門申報的基礎上,我委將按照公正、公平的原則,組織專家評審,擇優支援。
特此通知。
附件: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辦公廳
二〇〇九年二月十二日
主題詞:彩電  產業化  專項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