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有編製產業關聯表,3年編一次,目前最新的是88年表(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6/nsecond1.htm)。產業關聯表作的是所謂的『投入產出分析(input output analysis)』,這可是Leontiev的貢獻(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喔!)。
不過,好像知道投入產出分析的人不多,可能是常用產經的教科書中比較少編入這些內容。如果想要知道比較詳細的分析,上主計處的網站看所編製的講義。 投入產出分析大表中有一塊是所謂的『附加價值部門』,從生產總值扣除中間投入即為新創造價值。個別產業的中間投入率愈大,表示該產業生產所須耗用的中間產品價值較大,所創造之附加價值因而較小,屬製造型產業。以88年表來看,資訊產品部門的附加價值率跟食品加工差不多,都是18%。所以…我國高科技產業的全名應該是“高科技製造產業”,實際上我國高科技產業並沒有創造太大的附加價值。
多因素生產力統計可以看得更細,投入因素主要含勞動與資本兩項,產出為附加價值(實質生產毛額)。多因素生產力統計可以了解附加價值的來源為何,這也是下面所附的工商時報報導的內容。
從投入產出分析或是多因素生產力統計,都可以看得出來產業的技術進步程度。比較悲哀的是,台灣這幾年都只能靠資本的投入來換取經濟的成長。這就是Krugman所說的“亞洲經濟奇蹟”實際上就是生產要素的投入,而非技術進步的結果。大陸這幾年的快速成長,也是拜大量的生產要素投入所形成的。
既然現在我國要推知識經濟,那麼就再看3年後是不是產業的附加價值提高了,技術進步的貢獻提高了,來檢視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
科技掛帥貢獻不大 我技術進步率呈現低成長行政院主計處指出,我國近年來雖然科技產業掛帥,但促使生產力提升的能量多來自資本,技術進步的貢獻並無明顯提升,整體非農業部門(工業及服務業)的技術進步率雖在民國九十一年止跌回升,但僅成長○.三三%,顯示生產技術及效率的提升,仍相當迫切。
主計處甫完成的「多因素生產力分析報告」指出,當資本投入增加、勞動力品質改善、生產效率提升或技術進步,都會使得一國產業的生產力提升,經主計處以模型加以釐清,發現近年來促使台灣生產力提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的主因是來自資本的大量投入。
主計處指出,以民國九十一年而言,非農業部門的實質GDP成長四.五%,這項成長率六六.六%來自資本的貢獻,來自勞動的貢獻僅一五.○%,至於來自技術進步的貢獻也只有一八.四%。 主計處指出,民國七○年代後期及八○年代初期技術進步對GDP成長的貢獻高達五成左右,但至八十五年以來貢獻度每況愈下,至民國九十一年已降至一八.四%。 主計處官員表示,台灣雖然近年來雖已由傳統產業升級為科技業,且科技產業產值大為擴增,但從這份評估看來,顯然產值的成長大多來自於資本的貢獻,而來自於技術進步的貢獻遠不如想像得多。 主計處運用兩種方式估計進步率,結果大致相同,非農業部門在民國八○年代前後技術進步成長率約在一%至三%,但八十七年後轉呈負成長,九十一年轉負為正。
于國欽/台北報導 2004.06.28 工商時報
-------------------------------------------
主計處詳細報告下載網址:http://www.dgbas.gov.tw/census~n/five/mfp91.doc
近年資本投入增加為促進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之主要因素。
台灣地區工業及服務業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於75-79年平均成長9.49%最高,逐期降至88-90年之3.33%。就近三年資料觀察,91年實質GDP成長已由90年之谷底攀升。
依各要素投入與多因素生產力對GDP成長之貢獻觀察,多因素生產力對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之貢獻率最高期間為75-79年之57.15%,80-84年間尚超過勞動、資本投入增加之貢獻,爾後其貢獻率漸趨薄弱,至88-90年貢獻率呈負9.53%。勞動投入對GDP成長之貢獻由71-74年之20.57%降至88-90年之負10.56%,亦呈減緩之勢。自85年以來,GDP成長主要係依賴資本投入增加,88-90年其貢獻率達120.09%,顯示工業及服務業實質GDP成長,於80年代後期對資本投入增加之依賴程度有趨加深現象。就近三年資料觀察,資本投入增加是維繫GDP成長主要因素,三年來均有六成以上之貢獻,而勞動投入與多因素生產力,除於90年高失業率與資本運用效率不彰,呈現對GDP負向貢獻外,且89年與91年之貢獻率均不及二成,且勞動投入之貢獻又遜於多因素生產力。
近年勞動生產力之成長,主要源於資本密集度之增加。
就勞動生產力觀察,在各期間之平均年增率以75-79年最高,達6.53%,而以88-90之4.02%最低。就近三年資料觀察,由89年之4.45%降至91年之3.10%。而勞動生產力成長之來源,在85年以前主要來自多因素生產力之成長,對勞動生產力成長之貢獻率逾58%,而85年以後則主要來自資本密集度(每就業者使用資本量)之增加,85-87年、88-90年之貢獻率分別為53.22%、90.46%,此外,人力利用度(每小時投入之就業人力)在各階段對勞動生產力成長之貢獻,以88-90年間受90年法定工時調降而呈17.46%之貢獻最高,其餘各階段均未超過6%。就近三年資料觀察,勞動生產力成長趨緩之原因,90年係因多因素生產力之衰退所導致, 91年則因人力運用度表現不及89年、90年所致。
2004年6月28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