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7月1日

[預告] 中國彩電,你已經死了

過去幾年我們在策略上犯了錯誤,首先是2004年-2005年內耗式的價格戰使國產品牌失去了後勁,其次是2006年後我們片面強調要做好產品和服務來迎接外資的挑戰,甚至寄希望於國內平板電視上游產業鏈的起步,然而在整體戰略上我們進入了外資品牌設計的圈套(跟台中市某官員的說法好像啊…)。”長虹多媒體業務群董事長郭德軒如是表示。

“這些虧損與外資平板電視在中國市場低於成本銷售有關。”創維集團副總裁楊東文表示,“外資平板在中國的銷售價格目前甚至都低於中國品牌,按照外資企業的運營成本來計算這些企業都是虧損運營的。他們的目標就是通過持續的傾銷來打垮中國的彩電行業。他們之所以能夠連續三年都這樣做,是源於其面板業務的鉅額贏利。”

以上的內容,摘自這篇報導:「日韓平板份額暴增 國內企業謹防低價傾銷」。

這兩段話十分有才,可以看成中國彩電衰亡之路的預言。

明天,我會談談30年前日本與美國的TV反傾銷大戰與結果(雖然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談完後,大家就會知道,歷史,真的會重演。

是誰需要誰?

看得出來,該文作者與被採訪者對於產業概況與競爭策略毫無見識,我只能說這是篇亂寫的報導。

其一,台灣面板廠到不到中國設前中段生產線,與是否維繫跟中國下游品牌廠商的關聯性很低。若沒有很明顯的成本下降優勢,請問去設前中段廠的好處何在?難道不設前中段廠,就不能與中國下游品牌維持好的關係?若日韓面板廠商都沒有把前中段生產線往中國搬的意思,那台灣面板廠商的搶先一步設廠有任何意義嗎?

其二,下游品牌廠商採購面板,價格仍是首要考量,之後還有供貨穩定性、品質等。如果台灣面板廠商能比日本、韓國廠商提供更便宜,相同品質的面板,會擔心沒有客戶嗎?別把專業面板供應商與垂直整合型的品牌業者兩者的策略搞混在一起。

其三,中國的下游品牌廠商能消化掉多少面板?中國的電視品牌廠商,在LCD TV這塊僅有中國本地市場可供發揮,而無全球品牌營運能力。台灣面板廠商不可能寄望於中國品牌廠商消化產能。中國市場的買方,至多只是調節小部份的產能。即使是在中國本地市場,外國LCD TV品牌仍然主宰了中國市場。台灣面板廠商首要任務是用低價、穩定供貨、品質來抓緊日韓美客戶。

其四,拿東芝當例子還說得過去,畢竟東芝在日本國內與全球市場算是有影響力的品牌,在全球的排名約8~9名。但是三洋的LCD TV事業部幾乎可以說是毫無競爭力。對夏普而言,三洋不會是重要的客戶,是產能調整時,隨時可以拋棄的客戶。

其五,日本廠商間的策略聯盟,對於他們本身LCD TV品牌所需的面板量幫助有限。對這些廠商而言,他們可以透過本身擁有的面板生產資訊與產能,拿來與專業面板廠商談判時,可能可以談出一個對已有利的價格。自己聯盟內的那一點產能,哪夠大家分啊!

其六,夏普的部分,別倒果為因了。夏普本身在新世代投資的風險愈來愈大,所以需要努力去找外部客戶以確保未來產能夠消化。對於外部客戶們而言,當然夏普主動來找我,條件也不錯,那我當然先挺夏普。因此,在現階段,是夏普需要這些客戶的急迫性大於這些客戶需要夏普。而且,夏普不可能永久獨佔這些客戶,如前所述,當台灣面板廠商能夠提供較低的價格、同等品質、穩定供貨時,為何一定要死守夏普?

台灣面板嚴重過剩 兩岸應當尋求更深合作

發佈時間:2008.06.30 15:05 來源:賽迪網-中國電子報 作者:胡洪森

【賽迪網訊】日前發生在日韓電視廠商身上的“集體減少採購台灣面板,選擇本土採購”的做法讓我國台灣面板企業陷入被動。有跡象表明,奇美、中華映管等多家台灣上游廠商通過自有品牌、收購整機廠等方式涉足終端製造。不過,這種做法對其巨大的面板產能來說只是杯水車薪,要想進一步釋放過剩的面板產能,抓住時機和我國大陸整機廠商展開更深層次的合作,可能會一改中國平板產業的被動局面,從而盤活中國平板產業鏈。

日韓廠商減少採購台灣面板

這段時間發生在日韓企業身上的“面板採購傾向轉移”讓台灣面板廠商從主動陷入了被動:去年新力與夏普合資建第10代面板生產線,此舉將降低對台灣面板廠依賴程度;今年年初三星、新力宣佈再新建一條8代線,月產能約5萬片,預計2009 年上半年量產,此舉將影響新力對台灣面板的採購意願;隨後,原本向友達、奇美電子等台灣廠商採購面板的東芝,也投入夏普懷抱,並宣佈從今年開始,32英寸以上面板全部從夏普採購;此外,原本全部向台灣面板廠採購面板的三洋,也于近日宣佈向夏普採購面板。

除日本企業採購發生轉移外,南韓整機企業與面板供貨商關係也出現改變。據了解,從2009年開始,三星將開始部分向樂金電子採購面板;LG由於本身擁有面板廠,當供過於求週期到來時,也要考慮自身面板出路。三星、LG的做法變相減小了對台灣面板的採購力度。

日韓廠商採購傾向發生轉移帶來的最直接後果就是台灣面板供過於求現象加重。“上述日韓廠商在面板採購傾向方面發生的轉移,顯然預示著液晶面板買方市場提前到來。三星、新力、東芝、三洋等台灣廠商原先的客戶緊縮採購後,將導致台灣面板產能嚴重過剩。”奧維行銷諮詢有限公司研究總監盛哲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

記者了解到,目前台灣電視用液晶面板的產能達到全球六成左右的份額,按照去年全球液晶電視的出貨量計算,台灣大概有4000萬-5000萬片液晶面板的年生產能力,而這其中60%-70%的面板是供給日韓廠商的,所以日韓廠商減少對台灣面板採購的舉措將大大影響到台灣面板的現有格局。

實際上,這種情況早先就有徵兆。在2007年3月,液晶面板市場出現週期性供不應求狀況時,DisplaySearch大中華區副總裁謝勤益就明確表示:“液晶面板供不應求的狀況將持續到2008年年底。”正是因為這樣的預期,日韓及我國台灣的上游面板廠商紛紛宣佈建設新的生產線來擴大產能。

DisplaySearch中國區首席代表張兵在接受《中國電子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008年全球液晶電視的銷量將突破1億台。”這樣台灣電視用液晶面板產能將達到6000萬片,而台灣廠商完成從1000萬片到6000萬片的產能升級只用了短短的三四年時間。

在盲目擴張的同時,台灣廠商沒有意識到的一個問題是,從去年年底開始,日本、南韓整機企業有意識地進行了“內部整合”。據了解,這些廠商之間的合作非常多元化,包括互相投資、技術聯盟與互相交易,或加入同一聯盟資源共用等。據不完全統計,在2007年到2008年間,日韓面板業形成了“新力-三星”,“東芝-夏普-先鋒”、“松下-日立-佳能”等三大陣營。同時隨著這幾年來液晶面板產能的快速增長,使得不少日韓面板廠商也面臨釋放產能的難題,典型的例子是夏普改變了面板產能配置的策略,從原先以供應自我品牌為主改為增加外部客戶供應量。

夏普、三星、LG尚要釋放產能,那麼聯盟下的東芝、三洋等企業採購傾向發生轉移就不難理解了。

攜手大陸廠商盤活產業鏈“雖然日韓廠商緊縮對臺面板的採購,但這是一個逐年減少的過程,短期不會對台灣面板業產生致命性的打擊。”盛哲表示,“台灣面板廠商有兩條路可以走:一是減緩面板擴產的步伐;二是與大陸整機廠商在面板領域展開闔作。”

不過第一條路似乎並不可行,就在前兩天,友達光電的首席運營官LJChen對媒體表示:“友達將在2011年—2012年上馬第10代和第11代液晶面板生產線,從而使得50英寸 -60英寸甚至以上尺寸的切割更經濟。”而在此之前,友達第8.5代面板生產線在2009年第三季度或第四季度將實現量產。他對友達頻繁擴產原因的解釋很簡單,友達預計液晶面板市場總體的供給情況還是非常緊張的。奇美也放出豪言聲稱,2009年奇美液晶面板的產能要超越所有對手。“液晶面板的供求關係很快將從供不應求又回歸到供過於求的狀況中,因為買方市場提前到來,這對擁有世界六成面板產能的台灣廠商來說壓力不小。”GfK中國行業研究與定制服務事業部總監葉平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不過,台灣廠商又不得不貼近電視大屏化發展的趨勢,所以繼續投資建立新的生產線也是有必要的。

那麼,要釋放第5代、第6代和第7代生產線過剩的產能,台灣面板廠商能做的要麼就是像奇美一樣做自有品牌整機或像華映那樣控股終端整機,要麼就是和大陸整機廠商尋求更深層次的戰略合作。

“奇美推自有品牌電視、華映控股廈華,這種方式對消化產能有一定幫助,但相對日韓廠商緊縮後產生的‘缺口’來說,簡直就是杯水車薪。”盛哲告訴記者。所以台灣廠商應該利用目前兩岸合作政策開放的大好條件,和大陸整機企業尋求液晶面板方面的合作。

事實上,在液晶模組方面已經有大陸和台灣企業良好合作的基礎。記者了解到,包括友達、奇美、華映、彩晶、群創等在內的台灣面板廠商早在2002年就開始在大陸佈局模組製造兩岸合作時機日漸成熟

據記者了解,看中大陸生產優勢的不僅僅是台灣廠商,國外廠商特別是三星、LG兩家韓係廠商在中國很早前就佈局模組製造:三星SDI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完成了等離子模組廠的建立。本世紀初,LG完成了位於南京生產基地的等離子模組生產線的建設。按照規劃,LG會逐步將南韓模組生產重心從南韓遷至南京,南京生產基地將不斷擴容,而南韓本土模組生產線產能將逐步減小。

顯然,等模組製造業成熟後,韓係廠商將面板製造引進大陸也極有可能。記者獲悉,目前大陸在上海、江蘇、廣東等省市已經形成了數個規模較大的平板產業發展基地,目前主要涉足模組製造,下一步發展方向是:政府主管部門提供更多的優惠政策來吸引全球擁有面板資源的企業入駐。記者前不久在福建考察資訊產業發展狀況時深有體會,目前福州、廈門等地已經做好了引進面板製造的準備。

此外,目前我國大陸的幾大彩電巨頭如TCL、康佳、創維等積極與全球上游面板廠商展開闔作,這其中又以與韓係廠商的合作最為頻繁,如康佳、創維選擇和LG合作,TCL與三星展開闔作等。

深圳市主管領導表示,深圳市與目前世界上主要液晶面板生產企業都有過接觸,深圳有市場,有資金,希望相關企業特別是台灣企業儘快將面板生產線轉移到大陸。他擔心地指出,如果台灣廠商再不抓緊,在這方面或許真的被韓係廠商搶了先機。

現在大陸液晶市場迅速膨脹,據GfK、中怡康等多家研究機構預測,今年大陸液晶電視的銷量將突破1300萬台,而台灣液晶面板又面臨嚴重過剩危機,因此,雙方合作的基礎已經成熟,這種情況下,誰拋出橄欖枝都變得很正常。

在不久前舉辦的“2008奇美電子中國高清數字電視論壇”上,廣東省資訊產業廳副廳長彭平明確表示,廣東會提供資金、土地優惠,支援有條件的企業或台灣企業到大陸投資液晶面板項目,以支援CRT(顯像管)產業向平板產業轉型。

此外,從兩岸大環境來講,目前也是合作的最佳時機。按照“十一五”規劃,國家將重點扶持平板顯示產業的發展,鼓勵模組、面板等生產企業來大陸投資建廠。目前我國正處於電視產業升級的關鍵階段,承接的平板顯示項目將越來越多,各省市都將引進面板作為下一步引資重點。

正如前不久福建省資訊產業廳副廳長邵玉龍在接受《中國電子報》專訪時表示:“我們正按照原資訊產業部和福建省簽訂的‘部省合作’協議的內容,努力打造海峽西岸資訊產業基地,對於台灣企業來福建投資,我們將採用先行先試的方針。”同樣的道理,為了更好地開展兩岸間平板顯示的合作,台灣企業未嘗不可敢為天下先,率先將液晶面板生產線引進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