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15日

面板新聞亂紛紛 你相信誰的報導?

台灣新聞品質不佳,已經不是一天二天的“新聞”了!連BBS文章都有記者敢大方抄(還有改寫的咧!),素質可想而知。因此,寫產業新聞的記者,難免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正了解他筆下的產業發生了些什麼事。

上星期與CIPO的學長聊天,提到『台灣的面板廠愈來愈會打新聞戰了!』。的確,從去年的旺季開始,一線廠與二線廠開始打新聞戰,一些“不具名”的面板高層發表不少言論出現在媒體上。台灣面板廠很懂得利用媒體的粉飾效應來掩蓋基本面不佳的事實,無論一線廠或是二線廠都是如此。

怎麼樣看出來是報載新聞是“訊息戰”?

第一個是看撰寫新聞的記者是誰,經濟日報、工商時報、蘋果日報、電子時報都有特定的記者在跑面板產業的新聞,他們的報導的公信力通常較為足夠。雖然難免有時會出現以下二點所提及的盲點,但是整體而言,他們的報導還是較值得信賴。

第二個是看“不具名”高層出現在報導中的比例有多高,個人認為,既然是不具名,對所發表的評論也不願意負責任,那麼就“參考參考”即可。“不具名”不一定真有其人,更不用說“高層”有多高了

第三個,看國內外產研機構的基本面分析(通常也跟外資的進出有連動)與面板廠所釋放訊息的違背程度。一家公司的表現能超越整體大環境的平均表現,所有的投資人與產業分析專家都應該對該公司肅然起敬,可是通常環境的力量會壓倒公司的個別表現。實力強的公司雖然受傷不重,但是也不可能優雅的閃過所有創傷。這一波的不景氣,從二線廠商所放出的消息來看,很多根本是空氣消息,甚至有些意圖不軌的意味在。一線廠商好得多,但多少也有那麼一點撩撥市場低迷氣氛的動作。以最近的新聞來看,大致上可以確定:接單的狀況在第四季好轉許多(並非全面好轉),但是價格戰會持續探底的機會仍可能出現(一線廠與二線廠的客戶差異與長短單契約簽訂會造成各廠商受創程度不一),LCD TV再等等吧
例如,目前彩晶雖然說不生產17吋的面板,換線成19吋及23吋的面板,但是實際上,彩晶無論在17吋、19吋或是23吋的市場上的影響力都不大。如果三星、LG想再降價(成本較低,有再降價的本錢),那麼市場的價格就可能會再降。於是,台灣面板廠仍然要面對價格下探的壓力,單一廠商的產品組合改變並不會因而改變整個大局勢(尤其是家小廠)。

基於報導的職責,記者對於所聽聞之事有報導之責,但是卻不一定有查證之實。查證與分析的工作就得由讀者來進行了。基本的供需判斷、廠商行為理論、IO、Game theory…一些理論基礎仍有助我們看到紛亂報導中的應有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