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3日

我國面板製造設備自主的契機

一、事件背景說明

全球最大的 TFT 化學氣相沈積設備廠美商 AKT 技術移轉漢翔航太公司、中華聯合與日本蝕刻設備廠YAC策略合作為YAC代工生產六代面板廠的蝕刻設備、工研院機械籌組上中下游共同技術研發聯盟並提出「FPD 關鍵設備與技術整合計畫」等近期事件,讓FPD設備本地化的議題受到極高的重視。以下針對設備本地化對於我國面板產業競爭力影響,以及政府輔導單位的角色提出分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在面板世代開始從第五代生產線展望第七代、第八代的生產線之際,意味著:第一,生產設備在地化設計、組裝、生產的必然趨勢,第二,面板廠商的競爭延伸至與生產設備廠商的合作關係之上。

我國面板產業在重要零組件已經在地化生產後,近期設備廠商也開始進入台灣市場,以爭取商機。過去由於內需市場規模過小,技術、人才的不足,使得本地生產設備自製率低,無法培植出具有競爭規模的設備廠商,而需仰賴日、美,甚至近來新興的韓國設備廠商。但是,由於第五代生產線之後的生產設備過於龐大,需要分拆以巨無霸客機來運送。未來新世代的生產線必然需要採用在地化生產,以降低運輸設備的昂貴成本與風險。

本地設備廠商的能力關係台灣面板廠商在次世代生產線的競爭優勢。面板產業價格波動大,廠商需精確的掌握生產進度與需求變動,對於設備能力know-how了解愈多,愈能提昇廠商對於生產進度的掌握。以三星為例,三星自身有半導體設備生產經驗,因此也延伸過去在這方面的能力,開發部分的生產設備,對於生產設備的know-how較台灣面板廠商為佳。尤其最近其五代生產線建置經驗值得注意。三星在完成五代線的移機測試驗收後,便不再讓原設備廠技術人員參與參數的調校,改由本身技術人員掌握,目的即在於不讓後進廠商透過設備廠商得知良率提昇的參數。在面對新世代的生產線,台灣面板廠商缺乏對於生產設備的掌握,但卻必需面對更複雜、技術層次更高的生產世代,這將不利於未來的競爭。

李焜耀曾指出友達必需與時間賽跑,無法給予本地設備廠商足夠測試的機會。點出目前台灣設備廠商面對美日韓大廠壓制下的劣勢。目前美日大廠願意與國內廠商合作生產設備,對於OEM有豐富經驗的台灣廠商而言,是個好的開始。政府獎勵台灣設備自製率提昇,除藉由國外大廠的協助外,另一重點在於如何建立風險承擔機制使本地設備廠商願意投資。輔導單位應能指出所欲重點發展的設備與技術為何,以專案發展方式讓國內外廠商加入,降低單一廠商投資的風險。輔導單位也應該促成國內面板廠商與本地設備廠商在舊世代生產線上的設備維護、更新上的合作,以提供練兵的機會。對於國外設備大廠除了提供租稅土地等政策優惠外,更可以利用合資條件促使國外大廠進一步深化與台灣本地設備商的合作。

以目前需求面的暢旺,為生產設備的成長提供良好前景。台灣本地設備商除了滿足國內的需求外,未來在提昇技術能力至一定程度後,更可以師法韓國設備廠商,進軍對於面板生產設備需求胃納量極具潛力的中國大陸市場。

2004年4月9日

TFT-LCD 產業下一階段的整合競爭

新聞背景:

2004/04/08 經濟日報 奇美電子將以LCD電視組裝取代LCM組裝線,今年初起開始積極運作,配合在南科設置LCD電視專區,並將部分LCM產能移至大陸,以高附加價值的LCD電視取代OA模組。奇美電子副總經理林榮俊表示,由於奇美電子已經吸納南部地區的大量人力,必須減少LCD組裝廠的規模,將人力移到LCD電視的生產。

新聞評析:

台灣TFT-LCD產業歷經2003年的產業景氣翻轉,今年在上游零組件缺貨,下游需求暢旺的帶動之下,2004年的經營表現依舊看好。國內面板廠商的五代廠良率已經逐漸穩定,廠商皆已開始佈局第六代、第七代的投資。康寧、旭硝子、碧悠的玻璃窯爐都將於明年開始步入量產,加強台灣做為面板生產基地的優勢。彩色濾光片廠商紛紛與面板廠商結盟或合資,上中游步入垂直整合。從中游面板、上游玻璃、彩色濾光片的變化,可以看出台灣面板產業進行新的穩定期。不同於2003年之前廠商、投資人對於此產業發展的正反兩極看法,現在大家關心的是台灣TFT-LCD產業如何在下個時期維持競爭優勢。

現階段日韓的競爭優勢

日本TFT-LCD產業放棄大尺寸面板的生產(夏普除外),生產上轉向中小尺寸,或是撤出(採合併與合資等重整方式),著重在技術研發與產品開發,以增加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產量。例如,NEC液晶Technology即宣佈在2004年末停止PC用液晶面板的產品生產。改以NEC設於上海的合資公司為採購對象。這個趨勢,從2002年日立分割LCD部門,松下和東芝合資成立的東芝松下顯示科技公司,三洋轉向LTPS…便一直持續。在TFT-LCD大尺寸生產上失去的優勢,日本廠商在PDP上積極佈局。富士通、日立、松下、先鋒等積極擴產,期望能在薄型電視市場上取得主動權。日本零組件與設備廠商因為技術優勢,一路展開從韓國、台灣、中國的佈局。隨著日本、韓國面板大廠陸續展開在中國的投資,零組件廠商可預見會逐漸進入中國。整體而言,日本TFT-LCD產業整體的優勢仍在,無論在技術、人才、市場動向的掌握上仍較台、韓為優。

韓國近幾年的發展,藉由集團內的『良性循環自我增強』機制不斷成長。先在TFT-LCD的生產上壓迫日本廠商,PDP生產也循相同模式擠壓日本廠商,甚至OLED的生產都試圖追求世界第一。不同於早期日本廠商將面板視為單純生產單位,韓國廠商將面板生產視為重要的策略執行單位,重視與其他集團內部的搭配。韓國廠商採取遍地開花的策略,原因在於廠商集團內部即可以創造強大的需求。藉由自有品牌、代工、家電銷售管道使得內部中游的面板(包括TFT-LCD、PDP、OLED)有生產上的經濟效益,更進一步支撐上游的零組件供應與設備製造。整體而言,韓國廠商在TFT-LCD產業的優勢源於自身集團內部“供給創造需求,需求創造供給”的自我增強循環。

下一階段的競爭

下一階段的競爭是複雜的上下游整合的型態。

首先,上中游的整合已經逐漸緊密。零組件廠商需面對配合面板大廠客製化的壓力,必需與面板大廠形成接近垂直整合的關係,尤其以彩色濾光片情況最為鮮明。面板大廠在降低本身交易成本的同時,使得零組件廠商必需承擔資產專屬投資而帶來的退出風險。面板廠商有更佳的能力能吸收不利的零組件供需波動,使得上中游的生產趨於穩定。中游的面板投資在七代廠投資尚未全面進行之際,目前的五代廠為廠商維持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對於先進入五代廠量產的韓國廠商,五代廠主要是提供產能的優勢。對台灣面板廠商而言,五代廠用途多樣,一方面做為快速提昇產能拉高市佔率的利器,一方面做為多樣化產品佈局的試探,一方面也做為次一世代生產線的練兵。

其次在中下游的發展,目前可以看出各面板廠對於本身定位已經逐漸清晰,有兩類群組可以被劃分出來。第一類是以三星、LG、友達為主的策略群組,朝向大小面板通吃、資訊用與家電用面板兼具、多種新興技術佈局,以自身下游需求刺激並支持面板的生產。夏普、奇美,則是以強調LCD TV為主的另一群組,強調技術的優越性,強調差異化與獲利率,主要針對LCD TV市場。廣輝未來可能朝第一類群組演進,彩晶則朝第二類群組演進。從策略群組的角度分析,這兩類群組未來的發展牽動的會是下游銷售的佈局。

第一類群組的廠商本身具有自有品牌與代工、家電與資訊的雙重身份。友達的母公司明基在家電通路方面實力弱,家電通路在維修、品牌形象、毛利皆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若要開發習於家電通路購買的顧客,得適應家電通路販售模式,開發適合家電通路性質的產品。對於三星、LG在家電與資訊通路實力皆佳的廠商而言,則可以在家電通路與資訊通路進行差異化的佈局。因此,筆者預期,現有的家電通路與資訊通路的調整主要會透過此群組廠商的推動來進行。有可能走向資訊與家電通路的整合,也有可能維持家電與資訊通路的差異性。

第二類群組重視產品的定位,會間接影響第一類群組對於通路經營的走向。夏普扮演的是指標性角色,試圖在LCD TV市場上定義液晶電視所應有的樣貌與性能。夏普所提出的產品設計、市場銷售策略都會影響LCD TV市場的走向。奇美在LCD TV市場的經營,目前著重在廣視角、反應速度、色彩飽和度、動畫品質、亮度等突破性液晶電視相關技術。奇美扮演的是助攻的角色,在LCD TV面板生產版圖中成為主要供應商,配合並支援沒有面板的家電、資訊廠商開拓市場。不過,從奇美設立LCD TV在台的組裝開發專區,也可看出主導未來液晶電視開發的企圖心。

兩類群組仍有重疊之處,目前的區別也不是那麼大,甚至未來可能還有更細的區別。不過主要的趨勢已經可以看出產銷整合模式會是未來競爭的關鍵。面板廠商不再只是關心產品是否能滿足市場需求,而是進一步去掌握市場的變動,並且創造出需求。台灣TFT-LCD產業的競爭優勢單靠資本投資是不足的,新的整合上中下游的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能否與世界大廠競爭,才是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