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說明
在面對無法拉進與韓國面板廠商的競爭差距,以及後進廠商的挑戰,合併的議題值得深入討論。以下針對國內面板廠商合併的阻力與可能引發合併的誘因進行簡短分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從2003年10月的三星與Sony合資計畫,愛普生與三洋,到日立、東芝、松下,日韓的TFT產業這一年很熱鬧。反觀台灣,在達碁與聯友合併後,友達入股富士通之後,台灣的TFT-LCD產業話題少了許多,轉來轉去主要是在『產能超越韓國』上打轉。
在2001年友達成立時,曹興誠曾說:『我仿佛聽見第一名的喘息聲。』。但以目前韓國三星與LG的生產規模來看,台灣一線的面板廠商要追上第二名的LG即有相當的困難度。以目前台灣面板廠商的產能來看,除非友達或奇美能將市佔率拉高到20%,否則並不足以韓國三星與LG抗衡。要與韓國面板廠商爭雄,透過內部成長的方式太慢,競爭中的廠商並非靜止不動,這也是為何友達與奇美很難利用積極的產能規模一口氣追上三星、LG的主要原因。因此,透過外部成長(合併)以快速拉大經濟規模與市場佔有率就成為就可行的策略。
客戶與技術來源不同是面板廠商的合併阻力?
為什麼期望台灣TFT-LCD產業的整併?除了金融機構可在其中獲利的誘因為而積極推動外,實質上,也是反映生產規模的重要性。儘管如此,台灣二線面板廠商對於合併態度都不表贊同。面板廠常用客戶基礎與技術來源不同作為反對合併的理由,可是這並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雙方客戶基礎不同,合併之後反而可以擴大對於需求面的接觸,對成長並非有害。如果客戶因為合併而流失,與廠商的管理合併事業的經營能力有關,與合不合併沒有必然關係。技術來源不同也不構成合併的阻力,達碁與聯友、奇美與IDT的合併案中,技術來源不同並沒有影響新公司的營運效能。
後進廠商挑戰 二線廠商壓力日增
在不具規模優勢的情況下,二線廠商需說服投資者如何因應後進廠商進場攪局的競爭環境下持續獲利。由於不具高階技術及規格主導權,台灣面板廠商能夠進行市場定位的空間有限,具有經濟規模產能仍是最重要的成長策略。在沒有後進者加入的情況下,台灣面板廠仍可以以內部資源擴展產能,但是中國後進廠商的進入使得目前五虎林立的競爭生態產生衝擊。
中國面板廠並非因為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威脅台灣面板廠,而是中國面板廠的跳蛙策略直接對二線廠商帶來威脅。如同晶圓代工的中蕊,雖然短期內難以撼動TSMC、UMC的地位,但是已讓特許面對極大的競爭壓力。同樣的,中國面板廠商直接跳入5代廠以上,雖然是屬於沒有競爭力的投資,但是遍地開花的五代廠及低價競爭,整個產業將面臨極大的經營風險,尤其是居於二線的面板廠。台灣的二線面板廠沒有一線廠穩定的客戶基礎,所具有的規模也不夠大到可以拉開與後進者的距離,將正面受到後進者的挑戰。
考量合併帶來的正面影響
台灣面板廠的成立多半具有策略性質,集團利益考量下,合併有其困難性。例如,友達是明基開拓品牌市場的重要資源,廣輝目的在於支援廣達NB面板需求,華映的未來成長則需依賴LCD,彩晶則是華新麗華繼跨入DRAM之後的力作,要面板廠拋棄本位的思考,實屬不易。但是,與其受到後進者帶來的競爭壓力,以及在要素市場上的激烈競爭而被動的因應,合併後帶來的產能競爭優勢以及高產業集中度所帶來的產業秩序就值得面板廠商考慮合併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