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9日

奇美籌資再進擊:ABCP

奇美今年的籌資動作真大,GDR之後,接著作ABCP。

比起之前奇美較保守的籌資策略,今年的籌資可說是「快、狠、準」,打了友達一記悶棍。友達今年發憑證落後於奇美,無論在氣勢上或是實質金額上都會受到影響。

(話說回來,兩大廠在圈錢上竭盡所能,這讓其他台灣面板廠很難混啊!LCD TV與6代線的戰場才剛開打,沒有糧草的廠商要怎麼打仗?)

奇美發ABCP,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應該是調整負債結構,奇美的負債比率一直很高,從創立之初到現在一直是如此。為了不讓負債比率一直攀高,透過ABCP這種表外融資的方式,可以降低對於銀行的借款需求,並保留授信額度,且不會拉高原先的負債比率。對奇美來說,ABCP雖然比公司債的成本來得高,但是可以在不改變原財務結構情況下又能圈錢,是相當好的金融工具。

面板業的燒錢速度快,籌資工具五花八門,學財金、企管的學生應該要多注意這個產業的動態,這是很好的教材(絕對比自己K財經教科書來得有趣)。以目前台灣的經營環境走向來看,企業大型化趨勢很明顯,各企業不能單靠向國內銀行、股民撈錢來滿足資金需求,要靠多樣化、跨國的籌資工具才行。這提供財金、企管學生一個新的就業方向。學校也應能提供相對應的完整課程,而不是教完CAPM、Real Options之後,就當作財管教完了,要能把實際的個案轉換成教學教材。不然,我們的財金、企管學生永遠無法設計新穎的金融商品,也無法跨入科技產業。

奇美電將美國錢變台灣債
2005.06.29 工商時報 胡采蘋/台北報導
  才從全球存託憑證市場吸金兩百三十億元,奇美電子籌資戰場迅速轉回國內,上周奇美電再發出一百億元應收帳款證券化商品委託契約,準備將美元應收帳款證券化成「資產抵押商業本票」,大舉入侵本國票券發行市場。
  奇美電預備發行的資產抵押商業本票(ABCP,Asset-backed CP),是每九十天在票券市場週轉一次的證券化商品,將是國內第二個ABCP,也是發行量最大者;上一個同類型商品是去年世平興業發行的四十億元應收帳款ABCP。
  據了解,奇美電將拿出自己的美元應收帳款部位,證券化為以新台幣發行的九十天期商業本票,等於以未來將發行的美元換成快速到手的新台幣。相當於一百億元新台幣的美金應收帳款,主要來自韓國LG、各國中下游廠商向奇美電所購買的面板付款。
  今年奇美電可說各項籌資工具都用上了,先是由母公司奇美實業發債增資特別股一百五十億元,半個月前又從海外吸金兩百三十億元(七.五億美元),現在又利用證券化商品準備「以緩濟急」,將應收帳款提前以證券方式收回資金。
  銀行業者指出,此舉有助奇美電健全資本結構,一旦發行成功,未來燒錢迅速的面板業者,可以「前頭出貨、後頭收錢」,訂單談完就可以邊準備出貨邊準備證券化商品,出貨與收錢同時進行,加速資金的回收與再運用效率,不必再苦等下游廠商付錢。
 熟悉債券與商業本票市場的業者指出,奇美電ASCP的籌資成本約比上次母公司發債成本略高,而低於銀行聯貸。類似評等的公司,國內五年期公司債利率約在一.八五%到一.九%左右,銀行聯貸利率約在二.五%左右,ASCP的成本約在二%左右,較銀行聯貸更為划算。
  業者指出,投資該項商品時應從應收帳款對象判斷起,如果創始機構是高科技業,投資人可能透過類似奇美電的國際化企業,買進類似Intel、IBM、Compac等國際廠商的應收帳款債務。
  由於奇美電上週才發出委託信給主辦銀行荷蘭銀行、台灣工銀、中國商銀,目前尚未決定該項商品的發行券別與金額。另外奇美電委託台灣銀行主辦的三百億元聯貸,也將在七月一日決定聯貸銀行團。



ABCP example: 世平興業 Posted by Hello
(資料來源:陳振遠、張眾卓,證券櫃檯 107期,p40)


====象 王====

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象王老師一再的說:
『把股票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股票拋開,你擁有的是一切。』

2005年6月27日

芭樂 叭叭叭? 勝達光電 山東建TFT六代廠

  這則新聞可能是芭樂新聞。勝達光電目前應該只是單純的模組廠。
  目前,不太可能將六代廠生產搬到大陸,沒有上游支援(模組廠位於山東),沒 有足夠營運人才與資金,沒事蓋六代廠養蚊子? 以友達的六代廠為例,整體良率現在最多過及格門檻(60%),要到8成的良率,可能要花一年的時間摸索,其中投入的工程師人數與流動資金需求十分驚人。一 個連模組廠都沒有個樣子的投資案,要成功的進入六代廠,嘖嘖嘖,想像力要十分豐富。
  有一種可能性是採real options策略,將來可以逐步往中上游延伸。但是這個Option可以會hold很久很久,理由同上,沒有上游技術、人才、資金,要run六代廠是不可能的事。但是,在有這個“未來”投資承諾的可信(?)威脅下,的確會造成中國大陸面板廠的壓力,並且能獲得當地政府較高的支持。
  比較值得注意的是,浤達光電的背後是誰?這則新聞從上個月我就有在追,但是一直沒有獲得比較明確的答案。
   會不會是友達呢?「浤達光電」這個名字讓人很難不去直接想到友達。此外,如果背後真的有台灣面板廠的資金,那這個案子看來就有點「聯電-和艦」案的影子 –藉由在大陸設立代理人,一方面拉住顧客, 一方面對競爭對手施加壓力。(所以,友達會不會是藏鏡人呢?友達是不是從聯電那學了兩招。)
反正等到2006年勝達開始產出模組,從其最大的面板供應商大概就可得知出資者是誰!也可以知道是不是整件事是芭樂。

勝達光電 山東建TFT六代廠
2005/06/27 經濟日報 記者王茂臻/綜合報導
大陸經濟觀察報報導,具台資背景的浤達光電和大陸勝利油田合資成立勝達光電科技,將出資30億美元在山東興建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TFT-LCD)六代廠,若中共核准,勝達光電將是大陸首座TFT-LCD六代廠。
報導引述勝達光電對外的說法,勝達六代廠將採用「台灣和日本的綜合技術,並將從台灣引入技術設備」。但我方目前尚未開放TFT-LCD前、中段製程登陸投資,若勝達從台灣引進技術和設備設立TFT-LCD六代廠,將違反我方法律。
報導指出,當地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浤達光電的股東是由台灣和日本的企業組成,而在台灣具有興建第六代面板廠的企業「就那幾家」。該人士指出,若沒有台灣企業參與,大陸根本不可能興建六代廠。
中共商務部網站的資料顯示,勝達光電科技總投資額為9,813萬美元,註冊資本額為3,271萬美元。其中維京群島浤達光電科技出資90%,勝利油田國際石油開發投資有限公司出資10%。
商務部網站載明,目前勝達光電僅取得TFT-LCD模組廠設立許可,一期工程完成後,可年產362萬片液晶顯示器模組。勝達光電建廠地點在山東省東營經濟開發區。
大陸目前尚未擁有TFT-LCD六代廠,另兩家面板廠京東方和上廣電的五代廠仍在興建,尚未量產。若勝達光電六代廠順利開工,京東方和上廣電將陷入繼續興建五代廠或立刻跨足六代廠的兩難局面。
東營市開發區管委會指出,勝達光電六代廠投資額為30億美元,年產規模達72萬片,預計2007年可開出全部產能,屆時員工總數將達到兩萬人。目前勝達已取得當地批准興建六代廠,但仍須北京點頭,最快今年9月可獲得中共中央審批。
大陸面板業界人士指出,「台商引入六代廠技術帶來的將是與大陸產品價格上的直接競爭。」他認為面板產業競爭表面上是比技術,實際上是企業實力的對抗和市場的搶奪。
業界人士指出,京東方和上廣電的五代廠尚未投產時,台商搶先把六代廠引進大陸,勢必迫使大陸生產商推向擴產第五代還是興建第六代的兩難境地。

大陸的媒體也在追這件事:
台商否認支持東營建六代面板廠遭質疑
第一財經日報/李攻 2005-7-4 9:23:40
技術來源遭對方否認
相關台灣廠商的否認,使山東東營液晶顯示器項目更顯撲朔迷離。
最近幾日,中國台灣的三家液晶生產企業先後否認自己向祖國大陸轉讓第六代液晶生產技術。而在此前的6月14日,東營液晶項目的操作公司——山東勝達光電科 技有限公司(下稱「勝達光電」)特別總裁助理馬開平解釋技術來源時,曾明確說,東營的液晶項目將採用台灣地區和日本的綜合技術。
6月8日,一期投資9813萬美元的山東東營液晶生產項目在東營市開發區正式奠基。
東營液晶項目第一期投資9813萬美元,第二期投資30億美元,未來10年內投資總額將達到217億美元,到2015年光電產業的銷售額將達到2400億美元。
雖然,馬開平沒有明確說明技術的具體來源,但他強調,在台灣地區,具有第六代液晶屏生產線的企業只有友達光電公司、中華映管公司和廣輝電子公司少數幾家,如果沒有台灣公司背景的話,東營的這個液晶項目根本無法完成。
馬開平說,「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屏」生產技術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一直由日本廠商研發並掌握,同時它們壟斷著這一市場。1999年,韓國和中國台灣地區開始 掌握並介入這一技術領域,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由於中國台灣地區受制於地域影響力,島內市場容量小,局限了其建設「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屏生產基地」。因此, 台灣地區的業內人士有意將該項目轉移到祖國大陸。
現在,馬開平的說法遭到了台灣廠商的否認。友達光電公司明確表示並不瞭解勝達光電,同時也不會轉讓第六代液晶顯示器技術;中華映管公司也表示此前從沒有聽 說過勝達光電,而該公司沒有任何一位員工曾去往大陸;此外,分析人士稱廣輝電子公司也不太可能轉讓技術給大陸企業,因為該公司在台灣地區的第六代液晶顯示 器工廠還沒有量產。
6月24日,記者曾致電山東省發改委,相關人士確認已經核准了勝達光電東營液晶一期項目,但對投資30億美元、註冊資本10億美元以及報請國家相關部門審批等,該人士表示不瞭解情況。
資金瓶頸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陸液晶領域的資深專家參與了東營液晶項目的論證。他表達了自己的擔憂:「應該說項目總體給我的感覺不好,不過對於其中模塊項目我還是 投了贊成票,因為模塊項目中,顯示器後端模塊組裝過程生產的技術含量不高,市場風險不大。而對於整個六代線項目,技術來源、資金來源沒有讓人感到有著落。 當時我的感覺是,對六代線不要太認真,它們炒作的味道太濃。」
勝達光電的公司介紹中這樣描述其執行董事、總裁黃志誠:黃志誠先生1991年到日本,在此期間對日本新興產業發展趨勢多方面觀察和研究,回台後積極推動當 地產業升級,其間引進日本先進的PDP、LCD技術,提供給達諅、華映、台塑等公司相關技術咨詢顧問並協助規劃PDP、LCD項目。此外,亦積極引進 LCD液晶顯示器產業所需相關係統,並將LCD生產傳送系統台灣地區自製化。
上面的介紹將勝達光電的「台灣背景」作了詳細交代。而浤達光電之所以在維爾京群島註冊,據說是為了避開有關方面的技術輸出壁壘。在台灣地區,液晶技術限制向祖國大陸輸出。既要避開壁壘,而又坦言「台灣背景」,勝達光電的這種邏輯關係錯位令人不解。
除了技術來源的問題之外,下一個疑問便是資金問題。
據瞭解到,以月產能6萬張基板的生產線來說,液晶四代線投資要人民幣75億元,五代線要100億元,六代線要200億元,七代線則高達3000億元。資金將成為東營液晶項目的重要瓶頸。
「30億美元的巨資,並不容易解決,何況將來的217億美元。」採訪中,東營市開發區的一位官員表示。
據瞭解到,即便在上海浦東新區,截至今年4月18日之前的開發開放15年中,累計合同利用外資才252億美元。
對於資金來源的疑問,馬開平回應說:「只要項目有發展前途,資金並不是大問題。將來會依靠勝達光電這個平台,進行大規模融資。此前,浤達光電已同美國歐亞國際投資集團簽署了融資協議。根據協議,首批12.5億美元資金已基本不成問題。」
另據《東營日報》報道,12.5億美元資金將分作三批,陸續到位。2400億美元市場有何依據?
即使如此,對如此大的液晶項目,中國光學電子行業學會液晶分會理事長董旭旺曾表示,液晶屏生產線是一個「燒錢」的產業,只有不斷擴大投入和規模,才能產生 效益,日韓等地企業也是在交了大筆學費之後,才剛剛開始賺錢。但生產線升級和技術進步帶來的液晶屏價格的下降,使得新上馬液晶的企業盈利前景更加黯淡。
另外,記者注意到,上海社科院2005經濟預測課題組的報告認為,預計到2008年,液晶顯示器產值將增長到770億美元。未來6至8年液晶顯示器市場總 量將逐漸趕上半導體,新增市場總量可達1000億美元以上。這與勝達光電所稱的2400億美元的銷售額顯然相去甚遠。即使勝達光電壟斷了全球液晶市場,也 達不到2400億美元這個天文數字。

2005年6月17日

信普爭霸…Sharp這下慘了…

看看以下幾則報導:

海信夏普爭奪「平板第一」
2005-05-19 08:42:02
作者:劉洪/來源:江蘇經濟
「目前,海信與夏普正在爭奪全球平板第一寶座,洋品牌紛紛打價格戰之際而中國軍團大打技術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全球知名GFK調查和世界名牌家電網在全面調查分析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視點:「信普爭霸」成就全球平板「雙子星格局」
金羊網 2005-05-24 09:50:30 曾建元
日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全球知名GFK調查和世界名牌家電網在全面調查分析後得出權威結論,認為目前海信與夏普正在爭奪全球 平板第一寶座,在洋品牌打價格戰之際而中國軍團大打技術牌,「信普爭霸」所代表的技術與價格對決正成為中外平板彩電軍團的風向標。

日系彩電緣何集體潰敗中國 性價比成最大軟肋
2005年06月08日 08:06
來源:江南時報
據中華商務網近日統計:從今年2月開始,海信液晶電視以11.16%的銷售額佔有率位居國內液晶電視出口第一,同時,國家中怡康時代調查公布了2004 年4月至2005年4月所有彩電品牌在中國的「跨年度液晶銷售額調查報告」,中國液晶軍團以8.22億元的銷售額遙遙領先,所有外資品牌以4.79億元的 銷售額遠遠落在後面,日本彩電銷售額大約只佔中國軍團的50%;從第一名至第七名依次為海信、創維、廈華、長虹、TCL、康佳、海爾等,前7名全部是中國 品牌,日本彩電全部出局,而國際平板中國市場雙雄海信與夏普的「信普爭霸」也成為歷史,海信以1.98億元的銷售額一枝獨秀,而夏普僅以1.29億元的銷 售額排在第八位,不得不黯然退出一線品牌的爭奪。日系彩電慘敗中國與「抵制日貨」無關,主要是日系彩電在創新度、性價比、價值鏈三個方面全線滑落,「日系 危機」引人關注!

我只能說Sharp這下會在中國輸得很慘。過去,在大陸銷售的日系平面電視都半與大陸當地品牌持一定價差,維持高品質、高性能產品的形象。現在,大陸本地 品牌已經打得日本電視品牌哇哇叫,價差也保不住,未來幾年只會看到日系品牌逐步退出。Sharp在大陸的營銷管道一直不順利,因而在面對當地本牌的攻勢顯 得困滯,從去年便逐步改變營銷的模式,目前看來成效並不佳。

而且,當「信普爭霸」這種詞出現後,大陸的消費者更是擁護國貨,“咱 們的質量好,技術好,幹嘛用鬼子的貨!” 對Sharp而言,更慘的是,完全沒有辦法在媒體上與海信一爭高下,只要媒體持續把 「信普爭霸」、「日系危機」、「洋品牌打價格,中國品牌有技術」當成頭條、口號,沒多久Sharp的電視品牌在大陸就如同…風…一樣,慢慢的,慢慢的消逝 了…。

現在日本電視品牌在大陸吃不開,從技術、策略的相互作用,我們可以得到許多教訓。
技術上,TFT、PDP、背投等平面顯示技術,開了一扇新窗給後進的電視製造商。在CRT時代,日本品牌天下無敵,但現在後進的品牌卻可以大膽的說:在平面顯示時代,我們的技術不輸日本產品,瞧瞧分辨率、對比、造形、多媒體,哪一樣輸給日本人啦!
這是一種「技術.宣傳策略」,明明TV module都是拿日本、韓國、台灣的貨,而且不會是品質最好的貨…

策略上,技術上很普通沒關係,但是民族情感+媒體發言優勢+通路,哪有你Sharp打嘴炮的餘地啊。

日本LCD TV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上面臨經營窘境

一、事件背景說明

DisplaySearch發佈今年第一季的LCD TV產銷報告指出,中國大陸第一季的出貨量達到破紀錄的20萬台,佔有全球LCD電視市場的比重也從3.6%提高到6.4%,中國的品牌佔有該地市場的67%。而從今年5月開始,中國大陸媒體出現「(海)信(夏)普爭霸」一詞,並且接著很快的出現「日系彩電在中國全面潰敗」的論調。日本LCD TV品牌被中國大陸媒體與官方塑造成「不具價格與性能競爭力」,對於快速成長的中國大陸市場,日本LCD TV品牌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只來自於當地的本牌廠商。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日本LCD TV品牌在中國大陸的經營,除了要與中國本地LCD TV品牌競爭,更得面對來自中國大陸媒體與官方所釋放出對其不利的「消費訊息」。中國大陸媒體根據一分據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全球知名GFK調查和世界名牌家電網”的報告,以中國大陸LCD TV品牌的國內市場佔有率及出口值為分析基礎,做出「信普爭霸」、「洋二流」的報導結論。日本LCD TV品牌被歸類成價格高昂、性能一般的產品,而中國大陸品牌則是具有高度「性能/價格」比。

海信、創維、廈華、長虹、TCL、康佳、海爾等,是中國大陸主要的LCD TV品牌,並且形成領先群,但是從銷售額來看,彼此的差異不大,日本LCD TV品牌如夏普、Sony則被擠落到落後群。為何在全球市場表現搶眼的日本LCD TV品牌在中國大陸市場上施展不開?最大的原因在於日本廠商對於通路結構與經營模式太過集權、僵化,無法靈活面對中國大陸廠商的價格戰。以夏普為例,在中國共擁有5家生產、銷售基地和1家銷售公司(內設研發中心),6家公司隸屬於日本夏普總部管轄,但在通路、行銷計畫各自為政。直到去年,夏普才確立中國大陸的代理商與經銷生產體系,在今年五一周以積極的降價策略試圖搶回領先的地位。而日本LCD TV品牌的降價回應被當地媒體與官方策略性的視為「洋品牌紛紛打價格戰之際,而中國軍團大打技術牌」。

對於日本LCD TV品牌廠商來說,必需增加中國大陸的生產規模與調整經銷體系,才能與當地品牌一較高下。而對中國大陸LCD TV品牌而言,在具有在地經營優勢的基礎上,必需掌握穩定的品質與供貨面板來源,才能在價格戰中維持競爭力。在此競爭環境中,台灣面板廠商扮演重要的角色,藉由龐大的面板產能,與多年來在中國大陸所建構的後段組裝生產線,成為日本與中國LCD TV品牌廠商所必需爭取的策略夥伴。

2005年6月3日

佈局前瞻技術的承諾—三星的大尺吋OLED技術策略

一、 事件背景說明

三星SDI在去年SID 2004展出17吋的OLED TV面板,今年的SID 2005上進一步展出40OLEDTV面板。從三星SDI所展出的OLED面板的尺吋與性能來看,OLED技術的應用正快速成熟,也揭示三星在OLED技術上的領先地位。三星對OLED技術的持續開發也代表延伸運用現有資源以對未來技術的承諾。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分析FPD產業中廠商的競爭力,除了著眼於廠商在現有的技術上(TFT-LCDPDP、 背投)所進行的各種競爭行為,如垂直整合、水平合併、策略聯盟、規格制定…等,更得觀察廠商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下,持續對於“未來”的顯示技術進行投資與佈 局。對於處於高度資本密集產業的廠商,新技術造成進入障礙的改變、分工模式的解構,都會使過去的成功成為今日的負擔。廠商如何在現有生產效率提昇及未來技 術能力培養上取得平衡,是策略上的重大挑戰。

三星對於大尺吋OLED面板的技術開發歷程,或許可以做為廠商進行技術佈局的參考。(下表是兩屆SID展上三星的OLED面板的相關資訊。)

SID 2004

SID 2005

材料

低分子有機EL

產品尺吋

17

40

解析度

1600×1200

1280×800

對比

1000:1

亮度

400cd/m2

600cd/m2

技術特點

1. 利用雷射轉印技術(Laser-Induced Thermal Imaging, LITI)形成了材料層,改善傳統蒸鍍方式的低良率和高生產成本,以實現大尺吋面板生產的可行性。

2. a-Si Active matrix,利用现有第4代的TFT-LCD生產線(730×920 mm)進行試產。

技術目標

1. 開發高分子材料所適用的印刷機和製程,2005底計畫開發使用高分子材料的40吋面板。

2. 2007年前量產20吋的OLED TV面板

  “投資OLED有必要性嗎?”眾所皆知,三星的TFT-LCDPDP面板具有強大的市場競爭力,不必要把OLED技術拉到檯面上來談,只要大力宣揚TFT-LCDPDP面板的發展前景,持續投資現有的技術,以升高進入的障礙,就可以維持領先的市場地位。為何三星對於未來的技術會有持續性的承諾?原因不外乎經歷過主流技術更替的經驗,以及為了阻礙可能的競爭者進入。三星本身也是全球最大的CRT生產商,TFT-LCD在短短10年之間克服技術上的障礙成為主流的顯示技術,這種技術創新的所帶來的競爭優勢的轉移,三星了然於胸。三星在1970年代末期即投入TFT-LCD技術的研究,以及在1990年初立定TFT-LCD技術自主開發的政策,在1997年之後成為市場的領域者,成功的維持住CRT時代的領先地位。三星在TFT-LCD領域的成功,與1995年時採取的跨生產線世代投資策略有關(跳蛙策略),一舉打破日本廠商既有的技術優勢。同樣的,面對例如OLEDFED等技術,也會有廠商盤算採取類似的做法,破壞現有廠商既有優勢。

在現有的技術上,延伸並建立新的技術能力,是重要的策略佈局思維。台灣面板廠商屬於新生於TFT-LCD技術的廠商(除了華映之外),在逐步成長的過程中,也必需逐步對於屬於“未來”的技術上的佈局。國內的領導廠商,友達與奇美,也都擁有類似三星的OLED技術,但是對於技術的承諾程度,不若三星的積極、明確。如何平衡現有活動的效率,以及開展未來活動的機會,是台灣廠商所需思考的重要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