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2月25日

日本FPD產業整併 改變台日面板產業現有分工結構

一、事件背景說明

從2002年開始,日本FPD產業歷經一連串的整併、分割的活動。如今富士通將TFT-LCD與PDP切割給夏普與日立,日本FPD產業中的TFT-LCD部份大致上形成夏普/富士通日立/松下/東芝兩大TFT-LCD陣營,PDP部份則為日立/松下/富士通先鋒/恩益禧兩大陣營。對於台灣FPD產業,由其是TFT-LCD產業而言,日本廠商重新聚焦核心能力的行為,勢必對於原先的台日合作關係產生影響。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自從1997年華映獲得日本三菱ADI的技轉之後,日本TFT-LCD廠商陸續釋出技術給予台灣廠商,因而開展出台灣大尺吋TFT-LCD產業。日本廠商不需投資大量資金在週期性的設備投資上,而可以從台灣的合作夥伴取得價格低廉與數量穩定的面板。這個階段,台日廠商互補不足,形成跨國的產業分工結構。但台灣面板廠商發展迅速,不到10年時間,已經成為世界第一的面板出產國,而在TV面板的影響力也逐漸增加。

但台灣面板產業的快進成長,改變原先台日互相依賴的基礎。台灣面板廠商目前的產品結構以利潤較差的LCD Monitor與NB等資訊用途面板為主,高利潤的LCD TV面板訂單是改善獲利與產能去化的重要來源,因而台灣面板廠商自然在LCD TV面板上極力爭取成為主要供應商。而對於擁有全球性品牌的日商(如松下、日立、東芝等), LCD TV是未來成長的重要動力,不可能讓關鍵的面板受制於台灣的面板供應商,因而仍需擁有以TV面板為主的面板廠產能做為後盾。倘若日本廠商擁有高比例的自有面板產能,將影響到台灣廠商的議價能力與供貨順位。

日本廠商能夠多快完成產能充足的生產體系與成本競爭力,是影響台日廠商互動的重要因素。從目前的資料來看,台日在六代線的競爭目前仍互有領先,日立/松下/東芝合組的IPS ALAPHA的六代線產能開出時間約落在2006年第二季,夏普/富士通則已經有一條六代線在量產營運;在台灣方面,今年有友達六代線與奇美5.5代線進入量產。但從量產能力的角度而言,2006年的TV面板市場,台灣面板廠商仍佔有優勢。因此,對目前尚有優勢的台灣面板廠商一個重要的策略考量即:在LCD TV時代中,如何在日本廠商的供應鍊中取得更有利的位置,成為互補者而非競爭者。在日本廠商的整併告一段落之際,台灣廠商如何重新佈建與日本廠商間的競合關係,將影響廠商的成長動能。

2005年2月4日

LCD TV面板大戰 生產線規畫完整性成勝負關鍵

一、事件背景說明

對於台灣一線面板廠而言,32吋LCD TV面板的產出是支撐今年營收與獲利的重要支柱,對於韓國面板廠而言,32吋面板是為明後年37吋與42吋等級面板鋪路。但在各大面板廠積極推動32吋LCD TV成為主流尺吋,台灣面板廠商難以在32吋面板上獲得足夠利潤,同時因為缺乏足夠的生產線投資以因應37吋~40吋以上面板的需求,未來成長性將備受考驗。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為了追求生產效率的提昇,日韓面板廠不同世代生產線的規畫與產品佈局有緊密相關。夏普的6代線以上的生產線全以LCD TV為主,8代線針對40吋以上的TV;三星與LG的6代線以30~40吋TV為主,7代線以上的投資也都是針對40吋等級的TV。可以看出日韓大廠,在3代以下生產線用以生產中小尺吋,4代與5代線生產PC與NB用面板,6代以上則是鎖定TV面板的生產線規畫十分明確。

最值得注意的是日韓廠商在42吋以上TV面板的產品規畫與對應的7代線的投資。從去年美國市場42吋PDP TV的熱銷,面板廠商對於40吋以上的TV需求更具信心,7代線的投資更顯示其必要性。尤其對於三星與LG同時擁有PDP與LCD TV的廠商而言,去年42吋PDP的慘烈價格戰與供給過剩,使得他們有更強的動機將PDP推向更大尺吋(50吋以上),而以LCD TV填補40吋等級的市場需求。

從這個角度來看,今年32吋等級的TV可能只是日韓廠商為40吋等級鋪路的中期規畫,這對於台灣的面板廠並不是好消息。台灣面板廠所渴望LCD TV的爆炸性成長終於在今年可以看到,但是卻面臨成本劣勢與產出受限的問題。然而,日韓面板廠具有較佳的成本結構、良率高的生產線,與強勁的下游品牌,使得在32吋TV的價格戰中仍能有較佳的獲利。從去年第四季面板價格崩跌,而三星與LG的相對優異財務表現,不難看出韓國廠商在生產彈性與產品規畫的優勢,這使得台灣面板廠商在32吋TV上面臨強大的競爭。

由於台灣面板廠進入6代線的速度較慢,且在7代線的投資放緩,在現階段的30吋等級與未來的40吋等級的TV競爭中居於不利的地位。因此,今年台灣面板廠商是否能在32吋TV市場上取得足夠的市佔率與獲利,以及在6代線以上的投資加速,對於台灣面板產業未來的競爭力有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