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9月30日

到底是誰不理性?

今天(9/30)的面板新聞中,各家都轉述李焜耀擔心LGPL六代線帶來的降價效應以及陳炫彬批評LGPL的不理性降價行為。但是,LGPL,或是韓國廠商的特性就是如此,韓國廠商很少會退出一個已經退出的產業,很多的策略行為看似不理性,但是對韓國廠商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韓國的NB做的不好,但也不輕言退出,硬是在輕薄機種的代工卡住,讓台灣NB廠牙癢癢。韓國車差,但是就是打死不退,反而加碼投資。

同樣的,在面板產業中,韓商的狠勁依舊。LGPL為何敢降價?LGPL目前已經是上市公司,而且在美國有掛牌,「不理性」的降價策略,美國有效率性的資本市場會予以負面的反應。但是,相反的,NYSE的股價波動顯示,LGPL(NYSE的代號是LPL)在九月初有短暫的的低點,九月股價平均為15.29元,市場對於LGPL這一段期間的表現顯然很認同。可見得LGPL在六代廠投產以及部分產品策略性降價這兩件事上是獲得市場的肯定。從LGPL的行為觀察,LGPL的17寸面板實際生產成本起碼低台廠10~20美元左右。此外,LGPL的六代廠所放出的市場訊息應該具有下一個主流主吋及產品的宣示成分在。我不認為現在LGPL會把六代廠拿來玩17吋或19吋,32吋(以上)的TV面板才是鎖定的焦點。

友達與LGPL九月後期在NYSE的表現 Posted by Hello

三星、LGPL有自己的roadmap,不可能採取連自己內部都說服不了的不理性策略。我們看來不理性的行為,一半是因為台灣面板廠缺少資源玩相同的策略所以覺得不理性(驚嘆不可能的成份居多),一半是因為有些廠商本身不理性,所以先怪別人不理性,自己就看起來正常多了。我想友達、奇美一定很頭大吧!前頭是資源龐大手腕靈活的韓國面板廠,後頭是隨波逐流為求生存搞亂市場行情的二線台灣廠,一方面希望迎頭趕上前段班,一方面又擔心被拉入混戰旋渦。台灣面板廠如何殺出重圍,友達與奇美二隻大老虎身繫重責大任。

Related news about this issue:

面板割喉 韓商想砍到斷?
“陳炫彬表示,實際感受到九月的訂單需求沒有那麼強,至於第四季耶誕節到明年第一季的能見度也並不高,主要因目前市場不確定因素太多,價格和上下游供應鏈中的關鍵零組件配合也是關鍵。陳炫彬表示,這一波面板價格跌勢「應該」要告一段落了,只是仍有許多廠商盲目非理性殺價競爭,包括韓系、台系面板廠都有,他直接點名LG. Philips LCD近期不顧血本積極砍價是非理性的行為。 ”

李焜耀:面板景氣 會愈來愈好
“陳炫彬指出,面板價格應該已經到底,不該再跌了,不過,還是有一些非理性因素、如第四季LG六代廠產能開出後的作法,難以掌握。友達的策略則是不跟進非理性的降價。”


LG六代廠威脅論 解讀各異
“昨(二十九)日友達針對後續的TFT供需市況發表意見,擔心韓系廠商六代廠投產後,將產能鎖定十七吋液晶監視器用面板,恐將造成市場產能過剩疑慮加重,部份二線廠商有可能再度出現非理性降價的行動。 ”

LCD TV市場規模不如預期 然LG. Philips LCD六代廠新產能逐漸開出 韓廠監視器面板Q4恐將策略性降價
“陳炫彬表示,目前監視器面板價格已經跌到谷底,由於韓系廠商的面板製造成本仍較台廠具有優勢,因此韓系廠商也是利用這一點,在景氣不好時來壓縮台灣廠商的生存空間。陳炫彬認為,面板價格已經降太多,第四季理論上不應有大幅降價,但是,就擔心市場上出現不理性的降價動作。”

2004年9月24日

OLED商業化時程啟動 奇美扮推手

一、事件背景說明

台灣TFT面板廠商對OLED的研發一直在檯面下進行,奇美電子將OLED研發單位獨立成公司型態方式經營具有公司策略以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以下,針對此事件進行簡短評論與分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奇晶光電的成立,可以從產業發展看台灣面板廠商的經營思維,以及從公司經營角度看廠商競爭優勢的建立兩方面進行觀察。

產業發展的角度,台灣面板產業對技術變動的敏銳反應,從奇晶電子的成立事件中反應出來。台灣面板廠商雖以單一TFT-LCD技術快速建立量產體系,不斷投資昂貴的新世代廠房以維持競爭力,但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替代威脅一直有所警覺,這種危機感相較於日韓具有豐富資源的競爭對手而言強烈許多。OLED若能克服壽命問題,在技術本質與成本上都將超越主流的TFT-LCD,成為目前新世代平面顯示技術中最具威脅性的一種。現階段,台灣一線面板廠商基於本身在非晶矽 (a-si) TFT面板的技術能力,將OLED技術與主動式驅動技術結合開發大尺寸面板,以較低的成本發揮本身TFT的既有產能及技術優勢,友達與奇美在一年前已有突破的進展。因此,奇美電子將研發單位獨立成為實體公司,間接證實一線TFT面板廠對於此應用技術時程已有把握,一但具有商業化價值的技術就會快速進行投資,台灣面板產業的務實性格在此展露無疑

個別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奇美電子在轉投資奇菱、奇景、奇美通訊、下游的新世代以及Polyvision等一連串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投資之後,在今年奇晶光電成立後,開始往技術多樣化的水平佈局大步開展,大幅度提高垂直/水平的整合程度。奇晶光電以公司型態經營,有以利潤壓力趨使a-si+OLED技術技術商業化加速的意味在。奇晶光電初期可以利用奇美舊有的第三代、三.五代生產線產能,隨著技術的成熟度提高,四代線以上的生產線也可享有技術擴散帶來的好處。綜而觀之,奇美電子集團在平衡短期的獲利以及長期的發展的佈局,在目前台灣電子業中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奇晶的成立是否會刺激友達在OLED領域中跟進?國內TFT龍頭廠商若能在OLED技術上進行商業化競爭,有助於這個應用領域快速成熟,並在技術上與韓國及中國面板廠商區隔。對於國內面板產業,OLED帶來的效益值得期待。


Sony's Clie PEG-VZ90,Sony首次將OLED應用在Clie系列上。 Posted by Hello

2004年9月19日

哎啊!深天馬的TFT流星拳!

早先預期天馬若要投資TFT會是沒有效率的投資,看來持有相同想法的人似乎不少。只有中國愛國人士認為中國『屏』工業要起飛了啊(中國稱面板為『屏』),中國企業要從關鍵零組件與台灣、韓國爭鋒了啊!不過,最後天馬會不會投入TFT還不知道,如同先前的預測,有可能最後買條三代線來生產小尺寸螢幕來充數(其實也就能符合天馬目前的業務需求了)。


天馬流星拳 Posted by Hello

台灣的面板產業能夠興盛,掌握1997年開啟的機會之窗是關鍵所在。台灣產業積極尋找積體電路之後的接棒產業,而日本企業終於願意賣TFT-LCD技術,台灣廠商也能靈敏嗅到TFT-LCD身為一個較成熟技術的量產時代來了。在許多條件的配合下,野火燎原之勢,TFT-LCD產業就在台灣快速的成長。現在的機會窗口已經關上–市場集中度(C4)已達62%,資本市場逐漸專注只看中前四大–關鍵因素即是規模經濟已經將產業導向進入與退出障礙都高的時期。中國企業想要以後起之秀的角色挑戰具有規模經濟的既有廠商是相當困難的。我相信未來中國會出現遍地五代廠的情況機仍會相當高(民族意識+宏觀調控+國企轉型),但是產生的威脅僅止於目前的二線TFT廠商,一線廠商的地位很難被撼動。中國的五代廠若是著眼於龐大的內需市場、低廉的人工工資、較低的投資金額等因素,那都是不切實際的想像。龐大的內需市場是一種想像,有沒有能力能吃下內需市場不是靠民族情感,而是競爭實力,否則怎麼解釋中國目前倒了一片的民生用品與家電用品產業?低廉的人工工資也是一種想像,對照目前台灣面板產業所需的光電人才大缺貨的情況,中國目前就能夠供應量大質齊(非精)的光電人才嗎?這些人才的工資會比台灣低嗎(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也要搶這些人)?較低的投資金額當然也是一種想像,初期的較低投資金額並非意味未來的投資金額也較低,企業經營是看長期的,當然,如果廠商只是想說只蓋一座五代廠放在後花園驕其妻妾,那另當別論。

台灣面板廠商並不需要過於擔心中國面板廠的『無競爭力和平掘起』,只要有規模經濟與適度的發揮範疇經濟,威脅將僅止於二線廠。更重要的是,台灣面板廠商要認真的面對發展中新技術(OLED、PLED、FED)的商業應用可能性,僅可能搾出現有資源先行嚐試。建廠所需資金投入成長率如果照目前六代廠、七代廠的方向跑,而沒有面板技術或是量產技術的進步,那麼市場投資人會裹足不前,因為他們不知道這種玩命式的escalation of commitments要到何時才會停止。面板廠業必需告訴市場與消費者,未來的面板供應除了廠房愈來愈大之外,有沒有什麼更exciting & inspiring的故事在。以前很喜歡看三星、Sony、LG等大公司所描繪的未來世界的生活想像,三星有一支面板與通訊技術的未來生活想像廣告,至今仍深印我心,可惜,好久沒有再看到這種廣告了…。


未來面板會像報紙印刷的生產方式?

[新聞] 深天馬幸好沒有投資TFT
深天馬(000050)澄清公告:截至目前,董事會未曾研究討論過“TFT-LCD”項目;本公司未曾簽署過該項目與之相關的意向性或正式協議。 看了這則公告,我們慶倖深天馬沒有投資TFT:雖然TFT面板價格連漲了17個月,國內股市也出現了京東方A這樣的漲幅超過1.5倍的牛股;但是,近期TFT面板價格大幅跳水,遠遠超過市場預期,也導致京東方A從7月下旬的13元重挫至近期的7.5元。
TFT價格上漲也引來了大量的資本投入,因此該行業將出現較嚴重的供過於求。
TFT是個需要大量燒錢的行業,如京東方A,雖然年初增發B股募集了近20億港元,但到2004年6月底,負債率仍高達74%,因此公司謀求境外分拆上市集資;由於深天馬規模較小,6月底,總資產不過13億元多,如果投資TFT的話,很可能要從市場上抽水。因此,市場對深天馬這則澄清公告反應相當積極———週五股價以漲停報收。
選稿:沈依倩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崑崙證券黃碩


2005/04/22 更新 天馬回來了!!
天馬微電子決設面板廠
2005/04/22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張義宮/二十一日東京電

大陸最大STN廠的天馬微電子副總經理孫政民21日證實,投入TFT-LCD廠勢在必行,規劃做4.5代廠;他說:「為了及早跨入TFT產業,如有台灣的三代廠要出售,我們很認真考慮購買,轉作天馬迫切需求的中小型尺寸。」
天馬微電子是大陸手機、汽車電子、工業用、終端信息產品等的顯示器大廠,去年營收達1.4億美元,今年將超過2億元,在手機、汽車、手持式DVD等中小型TFT模組,主要向友達、奇美電、LG 採購,今年在全球有6億支手機市場,有六成採用TFT面板下,天馬將擴大對台商的採購中小型TFT模組。
傳聞天馬將以7億美元興建TFT廠,也有台灣業者有意加入團隊,孫政民21日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我們規劃投資TFT廠,由於天馬是上市公司,宣布前會向主管機關申報,無法回應目前外界的多種說法。」
孫政民也是大陸光學光電子協會液晶分會秘書長,位在深圳的天馬微電子,是這次「東京顯示器大展」中的唯一參加面板成品展區的大陸業者。他說:「大陸當局規劃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各設TFT廠,以深圳一帶是液晶面板主要的用地,今後天馬的發展會比前二家更有發展性。」
孫政民說,TFT投資是燒錢的產業,又要有龐大的人才、技術團隊,天馬是民營企業,投資必須特別慎重,將以良率易於快速拉高,風險性較低的4.5代廠跨入,一旦建廠的大旗樹起,將可吸引日、韓、台、大陸等的國際性人才加入團隊。

2004年9月15日

面板新聞亂紛紛 你相信誰的報導?

台灣新聞品質不佳,已經不是一天二天的“新聞”了!連BBS文章都有記者敢大方抄(還有改寫的咧!),素質可想而知。因此,寫產業新聞的記者,難免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正了解他筆下的產業發生了些什麼事。

上星期與CIPO的學長聊天,提到『台灣的面板廠愈來愈會打新聞戰了!』。的確,從去年的旺季開始,一線廠與二線廠開始打新聞戰,一些“不具名”的面板高層發表不少言論出現在媒體上。台灣面板廠很懂得利用媒體的粉飾效應來掩蓋基本面不佳的事實,無論一線廠或是二線廠都是如此。

怎麼樣看出來是報載新聞是“訊息戰”?

第一個是看撰寫新聞的記者是誰,經濟日報、工商時報、蘋果日報、電子時報都有特定的記者在跑面板產業的新聞,他們的報導的公信力通常較為足夠。雖然難免有時會出現以下二點所提及的盲點,但是整體而言,他們的報導還是較值得信賴。

第二個是看“不具名”高層出現在報導中的比例有多高,個人認為,既然是不具名,對所發表的評論也不願意負責任,那麼就“參考參考”即可。“不具名”不一定真有其人,更不用說“高層”有多高了

第三個,看國內外產研機構的基本面分析(通常也跟外資的進出有連動)與面板廠所釋放訊息的違背程度。一家公司的表現能超越整體大環境的平均表現,所有的投資人與產業分析專家都應該對該公司肅然起敬,可是通常環境的力量會壓倒公司的個別表現。實力強的公司雖然受傷不重,但是也不可能優雅的閃過所有創傷。這一波的不景氣,從二線廠商所放出的消息來看,很多根本是空氣消息,甚至有些意圖不軌的意味在。一線廠商好得多,但多少也有那麼一點撩撥市場低迷氣氛的動作。以最近的新聞來看,大致上可以確定:接單的狀況在第四季好轉許多(並非全面好轉),但是價格戰會持續探底的機會仍可能出現(一線廠與二線廠的客戶差異與長短單契約簽訂會造成各廠商受創程度不一),LCD TV再等等吧
例如,目前彩晶雖然說不生產17吋的面板,換線成19吋及23吋的面板,但是實際上,彩晶無論在17吋、19吋或是23吋的市場上的影響力都不大。如果三星、LG想再降價(成本較低,有再降價的本錢),那麼市場的價格就可能會再降。於是,台灣面板廠仍然要面對價格下探的壓力,單一廠商的產品組合改變並不會因而改變整個大局勢(尤其是家小廠)。

基於報導的職責,記者對於所聽聞之事有報導之責,但是卻不一定有查證之實。查證與分析的工作就得由讀者來進行了。基本的供需判斷、廠商行為理論、IO、Game theory…一些理論基礎仍有助我們看到紛亂報導中的應有脈絡。

2004年9月9日

日韓面板業大動作聯姻 台灣面板廠缺席

一、事件背景說明

在面對無法拉進與韓國面板廠商的競爭差距,以及後進廠商的挑戰,合併的議題值得深入討論。以下針對國內面板廠商合併的阻力與可能引發合併的誘因進行簡短分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從2003年10月的三星與Sony合資計畫,愛普生與三洋,到日立、東芝、松下,日韓的TFT產業這一年很熱鬧。反觀台灣,在達碁與聯友合併後,友達入股富士通之後,台灣的TFT-LCD產業話題少了許多,轉來轉去主要是在『產能超越韓國』上打轉。

在2001年友達成立時,曹興誠曾說:『我仿佛聽見第一名的喘息聲。』。但以目前韓國三星與LG的生產規模來看,台灣一線的面板廠商要追上第二名的LG即有相當的困難度。以目前台灣面板廠商的產能來看,除非友達或奇美能將市佔率拉高到20%,否則並不足以韓國三星與LG抗衡。要與韓國面板廠商爭雄,透過內部成長的方式太慢,競爭中的廠商並非靜止不動,這也是為何友達與奇美很難利用積極的產能規模一口氣追上三星、LG的主要原因。因此,透過外部成長(合併)以快速拉大經濟規模與市場佔有率就成為就可行的策略。

客戶與技術來源不同是面板廠商的合併阻力?

為什麼期望台灣TFT-LCD產業的整併?除了金融機構可在其中獲利的誘因為而積極推動外,實質上,也是反映生產規模的重要性。儘管如此,台灣二線面板廠商對於合併態度都不表贊同。面板廠常用客戶基礎與技術來源不同作為反對合併的理由,可是這並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雙方客戶基礎不同,合併之後反而可以擴大對於需求面的接觸,對成長並非有害。如果客戶因為合併而流失,與廠商的管理合併事業的經營能力有關,與合不合併沒有必然關係。技術來源不同也不構成合併的阻力,達碁與聯友、奇美與IDT的合併案中,技術來源不同並沒有影響新公司的營運效能。

後進廠商挑戰 二線廠商壓力日增

在不具規模優勢的情況下,二線廠商需說服投資者如何因應後進廠商進場攪局的競爭環境下持續獲利。由於不具高階技術及規格主導權,台灣面板廠商能夠進行市場定位的空間有限,具有經濟規模產能仍是最重要的成長策略。在沒有後進者加入的情況下,台灣面板廠仍可以以內部資源擴展產能,但是中國後進廠商的進入使得目前五虎林立的競爭生態產生衝擊。

中國面板廠並非因為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威脅台灣面板廠,而是中國面板廠的跳蛙策略直接對二線廠商帶來威脅。如同晶圓代工的中蕊,雖然短期內難以撼動TSMC、UMC的地位,但是已讓特許面對極大的競爭壓力。同樣的,中國面板廠商直接跳入5代廠以上,雖然是屬於沒有競爭力的投資,但是遍地開花的五代廠及低價競爭,整個產業將面臨極大的經營風險,尤其是居於二線的面板廠。台灣的二線面板廠沒有一線廠穩定的客戶基礎,所具有的規模也不夠大到可以拉開與後進者的距離,將正面受到後進者的挑戰。

考量合併帶來的正面影響

台灣面板廠的成立多半具有策略性質,集團利益考量下,合併有其困難性。例如,友達是明基開拓品牌市場的重要資源,廣輝目的在於支援廣達NB面板需求,華映的未來成長則需依賴LCD,彩晶則是華新麗華繼跨入DRAM之後的力作,要面板廠拋棄本位的思考,實屬不易。但是,與其受到後進者帶來的競爭壓力,以及在要素市場上的激烈競爭而被動的因應,合併後帶來的產能競爭優勢以及高產業集中度所帶來的產業秩序就值得面板廠商考慮合併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