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7月30日

『減產說』效應分析

一、事件背景說明

友達在7月22日的法說會提出『減產說』,引發面板廠間是否跟進減產的討論。目前對於面板廠是否減產,有許多臆測與傳言,本文分析廠商行為與後續產業變化。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友達提出減產說,期望其他廠商跟進,讓供需達到均衡。但是,目前全面減產的條件並不存在,台灣面板廠各有盤算。有兩點重要理由為何難以達到全面性減產:
  1. 存貨水準差異:友達與奇美目前的存貨週轉天數達44天,彩晶與華映各為30天與27天,友達與奇美顯然有較大的存貨壓力。17吋與19吋市場並未如預期快速成長,使得友達與奇美庫存較以15吋面板為主的彩晶與華映高。彩晶與華映現階段不必擔心存貨壓力,採取將15吋面板價格提前降足,而仍可產能全面投入。
  2. 韓國面板廠沒有減產需求:韓國與台灣各擁面板半邊天,除非韓國面板廠願意減產,全面減產難以達成。

由於各廠商庫存與產品組合的差異,使得全面減產不易成功。以賽局理論分析,競爭環境愈激烈,單一廠商的減產不會帶動整體的減產。相反地,其他廠商在尚可獲利的情形下,提高現有產能,搶佔被釋出的產能原先減產的廠商最後也會加入增產,結果,在競爭廠商沒有充份訊息溝通下,反而造成更嚴重的供過於求

細究目前個別廠商的減產行為,是根據產品的組合進行調整。根據友達提出的減產規畫,打算減產17吋與19吋的產品以降低庫存水準。友達減產的17吋與19吋空餘產能,投入於標準的15吋產品,加上華映與彩晶表示會持續增加15吋產品產能,可預期整體產能不減反增,存貨壓力可能會轉移到15吋產品

九月開學潮目前是觀察存貨水準及應用產品需求狀況調整的第一個觀察指標。若面板的降價幅度夠大,能在返校開學期間引起需求的增加,則整體產能的增加會獲得消化的管道;反之,價格下跌幅度不足,導致需求仍不振,則此次的產能增加會帶來更多存貨的壓力,加重廠商的經營壓力。

2004年7月27日

《2》產能賽局

Tom: 

繼上週友達提出減產說之後,本週各廠商也開始釋出相關訊息,似乎有意圖凝聚減產的共識(目前大家還在觀望中),其中最有趣的大概是華映了,昨天才說不跟進,今天又呼籲:「其他面板廠要控制自身的產能開出,不要一味的增產與下殺面板價格,這對刺激市場需求並沒有好處。」轉得真是快。 

更有趣的是,工商時報的ㄚ丞(註:他跟焜耀兄的交情似乎不錯)也有感而發,叫各廠戒急用忍。  

看來「陰謀」都快變成「陽謀」了。不過,如此沒有正式協議的「陽謀」,在各廠有競租的強烈動機下,欲維持恐怕不易也不久。  

而值得關注的是,這波「難關」讓大陸稍有喘息的機會,讓潛在進入者有機可乘,深圳天馬似乎已確定要投資4.5代生產線,這將是第三家中國面板製造廠,預期國內業者跨入六代線的時程稍慢者,面臨的競爭將更為強烈。 另外,之前面板廠往往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之後也可能改觀,議價力將轉移至系統廠商這邊。明年甚至可能出現「虧」五十億或百億的俱樂部。

象王: 

看這次的減產事件,有些細節需要注意。 

從目前AUO與CPT所揭露的減產規畫,可以說那只是一種產品組合的改變,整體產能沒有下降。AUO減產19吋,原先預期19吋繼17吋成為主流尺吋,但是發現賭錯了,19吋的市場一直沒有起色。這可以看AUO、CMO第一季的季報表就可以看出。 

減產19吋能將目前供過於求的情況穩住?我看供需失衡不是因為非主流尺吋所造成的吧!?CPT要跟進減產?這根本就是標題殺人術。仔細看CPT的產品規畫,是把17吋的產能拉做15吋用,攻液晶螢幕與NB市場。 

今年液晶螢幕的市場不好,CRT的成長反而不錯,原因在於面板產能被挪去大尺吋電視面板。現在電視面板市場衝不太起來,大家又回頭殺15吋及NB、小尺吋面板等較為確定的市場。 

總之,這兩家根.本.就.沒.在.減.產。 這兩家的行為告訴我們一件事,殺價一定會出現,主流產品一定會大降價。減產嘛…我一直認為這是友達的風向球,試圖引導法人與一般投資人的行為。 

簡化一點來看目前減產“說”的行為,廠商是根據存貨週轉天數與存貨週轉次數進行決策。以AUO而言,目前天數是44天(去年同期37天),週轉次數不到10次。以CMO而言,目前天數也是44天(去年同期40天),週轉次數也不到10次。而CPT目前天數27天(哇!),的確現在講話大聲點。不過,整體而言,存貨水準跟去年差不多,從這些資料,更可以肯定,減產是減掉非主流面板產能,而非「標題殺人術」讓人預期的全面減產。 

關於潛在進入者,天馬會不會進入很難說,就算進入大概也是死得很難看。之前,對於京東方與上廣電多少大家都會有所顧忌,現在來個4.5代的天馬,老實說既不震撼,也不新鮮。 

注意一個訊息:天馬的面板投資是在宏觀調控下,造成的新投資轉向現象。在宏觀調控下,低技術水準的投資被終止,但是地方政府仍要好的建設成績,才會有這種轉向。多少有點輸人不輸陣的成份在,並非是基於經濟理性的決策。我想,搞不好天馬根本也沒做什麼深入評估。 

大陸的金融環境很難撐起面板產業的投資。查查京東方目前的財報,你就可以知道大陸國銀根本沒有辦法提供多少銀彈資源,所以只能靠海外的財務操作支撐。要指望大陸目前流動性差的證券市場提供銀彈,這也不太可能。不良的市場監督機制,讓京東方搞出掏空大戲,卻沒有人聞問後續發展?真是太黯然,太消魂了!!! 這種因為地方利益而產生的投資案,跟台灣一縣一大學的情況有啥兩樣?注定是沒有競爭力的投資。天馬會去搞TFT-LCD,另一個重大原因是原先的CSTN主力產品漸被取代。但是,這可以利用買3代線的方式進入TFT市場,不用大張旗鼓的投入4.5代。所以,我認為主要還是地方利益考量超越市場經濟的運作。 

系統廠商有沒有議價力,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目前平均毛利5~8%,加上二大面板廠都有自己的系統組裝,很難說系統廠商有多高的議價力。明年虧不虧錢,主要還是供需的問題,跟系統廠商的議價力關係不大。

2004年7月26日

《1》產能賽局 友達減產 一虎三貓不理

這就是標準的賽局結果。怎麼可能一家減產,其他家會跟著減產?其他家還巴不得把你留下來產能吃的一乾二淨! 

先前,健保對於洗腎補助採總量管制,也就是洗腎中心洗得愈多,平均能獲得的補助愈少。當時有不少人認為因為洗腎中心都『理性』地看到總量管制的限制,『所以』會自動減少(或不擴張)洗腎規模。  

結果咧?洗腎中心的確是『理性』,大家都預期別人會退出,所以更應該加碼投資。 

同樣的,友達的減產根本不可能帶動全面的減產。所以上次才會說道,如果真的全面減產了,那表示這二虎三貓長期以來都有合謀的嫌疑,公平會要去查一查是否有不當拉抬價格的行為(:-))。現在可以看得出來,友達看到各廠商的反應後,哪裡會減產呢?搞不好持續產能全開,留住客戶為優先。所以,可以預見,沒有人會真的減產,反而是友達喊一喊之後,大家都持續原來的產能擴充計畫。結果是,價格滑得更快,面板廠傷得愈兇,消費者更快享受到便宜的應用產品。到時候,等台灣面板廠都紛紛受傷後,友達再以老大哥的角色出現,教訓其他小老弟沒有先見之明,哪像我們友達早知道這種情形,苦心防止災難發生,結果你們這些人胡搞造成供需大失衡,你們通通要負責啦~。呼呼,搞不好這一次都是友達的陰謀呢~(:->)

-------------------------------------

友達減產說 華映彩晶不跟進
記者張義宮/台北報導 2004/07/2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2149920.shtml
華映今 (26)日舉行法說會,對日前友達的減產說,預料華映將不會跟進。華映將轉戰筆記本型電腦 (NB)用面板,並利用產能空檔,加碼投入電視面板,為明年第一季底投產的六代TFT廠熱身。 ...緊接著於明 (27)日舉行法說會的彩晶,在其五代廠有每二個月增加1萬片玻璃基板的產能開出需求下,彩晶主管也表態不宜跟進友達的說法。 ...奇美電子主管私下表示,對於日前友達提出的減產說,由於每一家的產銷情況不同,要達到共同減產的基調並不容易。

2004年7月23日

《0》產能賽局 面板業對抗供過於求,集體減產有效?

根據簡單的賽局理論,台灣所有面板廠應該會陷於囚犯兩難的解。 

如果真的大夥都減產了,那麼公平交易委員會應該去查一查是否廠商之間有合謀拉抬價格之疑慮! 如同先前所討論的,目前台灣面板業最麻煩的是聯貸所用額度差不多沒了,還錢速度比借錢慢,很難在未來兩年內創造新的借款額度。 

對於那些猛發可轉債的面板廠而言,在產業景氣反轉時壓力更大。一堆投資人看勢頭不妙,嘿嘿,先贖回再說。 

前幾天的新聞有提到DRAM產業廠商都紛紛降低標準型產品的比重,目的在於跳脫PC業景氣循環的無間道。面板業要跳脫供需不均的循環,除了中小尺寸的非標準型產品之外,目前還看不出有哪些非標準化規格可以走。這算是長期的隱憂,希望汰弱留強的森林法則能在未來幾年內看到。樂觀一點看,之前大家不是都在鬼叫鬼叫面板太貴嗎?現在供過於求,價格跌足,讓消費者開心一下是會死人喔!? 

反正現在面板廠比從前強壯多了,該不會台灣的面板廠都是『紙糊的老虎,瘦弱的小貓』吧?相信面板廠撐過這一段黯淡期是沒有問題的。 

希望友達快跌破40元,我就準備進場了~

--------

搶救面板!友達帶頭喊減產監視器面板Q3降價10~15% 預估ASP下滑10%

電子時報 記者邵琮淳/台北 2004/7/23  

為解決TFT面板嚴重庫存問題,友達決定帶頭減產。友達董事長李焜耀22日表示,目前某些尺寸面板產品庫存嚴重,友達將放慢五代廠產能擴充速度,並將產能轉移至新產品開發上,希望透過減產,有效抑止下半年面板供過於求的狀況發生。 李焜耀表示,雖然友達減產,但其他面板廠未必會跟進,但如果大家都減產,將有利市場供需平衡。不過,減產是不是真能有效讓供需平衡,李焜耀也不敢打包票。他表示,目前看來,第三季面板供過於求比例約在5~6%,第四季隨著旺季來臨,應會縮減至3%。


2004年7月16日

日韓攜手穩定後市?

這篇報導不合邏輯:為什麼兩大廠攜手就會讓市場制序穩定?

這兩大廠的合作,沒有影響產能,而是影像技術與量產技術的交換,何來制序穩定? 

面板產業的價格變動取決於供需的變化,並不是任何一家公司比較保守就會讓市場價格穩定。 

因此,這一段話是沒有根據的: 

“當LG接受飛利浦的投資入股後,飛利浦負責財務與市場行銷,LG管製造,可以看出LG.Philips LCD對於價格與市場操作逐漸趨向穩定,未來三星與新力合作後,也可望產生部份潤滑,消弭過去激烈的價格競爭方式,這應該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較好結果。 ”
Sony並沒有生產TFT-LCD,這次的面板技術與產能還是三星的。所以二者的聯手並不影響原先整體產業的產能。兩者合作並非兩家大面板廠合併,不會讓市場走向寡佔,要穩定整體市場價格(或是與其他面板廠商共謀),就不是那麼容易發生。 

況且,三星與LG有沒有定價能力?這要看在哪個市場區隔。在15吋的市場區隔中,有定價能力的是彩晶與華映,在30吋的市場區隔中,有定價能力的是Sharp、奇美、三星。所以必需要搞清楚現在看的是哪個區隔市場再來討論定價。 

三星與Sony的七代廠從建廠到量產,如果真的能明年底量產,那真的會是面板業界的新創舉。但從量產到擁有價格議定力,那就再等等吧! 

陳泳丞記者最近的文章都偏向感性層面,卻少思考合理性。雖然用感性的筆法敘述產業發展並不是錯誤的,但是忽視經濟運作的合理性,單純以“敢拚、霸氣、努力”來說明台灣面板業的發展卻是明顯有問題。

廠商的策略呢?產業的結構呢?經濟發展的程度呢?這些問題過去我自己也沒思考清楚…對自己的期望也是能思考清楚這些內容後,能做出深入的分析。呂宗耀曾說過一句讓我欣賞的話:“公司經營只有數字是真的,多出來的文字都是多餘的”。他所指的,即是我們太過投入感性的思考,卻忽略商業運作中的數字邏輯,以及競爭的殘忍。雖然呂宗耀本人的文字也是活水噴不停…

---------------------

2004.07.16 工商時報 日韓TFT大廠攜手 有利穩定後市

陳泳丞/新聞分析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2050901+122004071600416,00.html

備受全球TFT業界矚目的新力與三星第七世代廠合資案,昨日進入廠房落成與初期裝機的階段,在這個少見的日韓大廠商跨國合資案中,雖然目前仍難以評估後續運作的實際成效。但從過去以來韓TFT業者與國際廠商合作的案例來看,新力與三星的攜手,將有助於提升未來整體TFT產業競爭的穩定度。

數位電視開播對平面電視發展的影響

一、 事件背景說明 

本文指出,必需要思考數位電視開播對於平面電視推廣的正面影響,而非僅注意供需失調的短暫價格調整。

二、 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近來對於面板價格鬆動的預期,使得投資人與分析師對於TFT-LCD產業的發展看法多空分歧。然而,價格的變化是產業長期發展的必經過程。這波價格下跌其實也有助於面板產業規模的擴大,提高LCD TV的普及。 

數位電視的開播與普及順利與否直接影響LCD TV長期發展。LCD TV與PDP TV都是適合數位內容發送的載具。目前傳統電視要加裝STB也可以享受數位節目,而LCD TV與PDP TV則可以直接收看數位節目。對於新購電視的消費者而言,在收看數位節目的考量下,平面電視的吸引力會比傳統電視機來得高,但前提是—平面電視的價格落到合適區間。而原來使用傳統電視的用戶,若在換機時考慮使用數位節目的因素,將以“STB+傳統映像管電視”與LCD TV進行比較,LCD面板的價格便十分關鍵。在將來頻道都將由類比轉成數位的趨勢下,平面數位電視的吸引力愈更加提高。 

因此,這一波的面板價格鬆動不應全以悲觀觀點看待。依我國面板廠商目前所擁有的現金水位,預估中的建廠計畫足以支應。面板廠商的體質已較前幾波液晶循環時改善許多,面板合約價格的下跌所帶來的傷害不若先前來得大(主要指一線廠商為主,修改20040826)。而依目前的價格變動預期,20吋與30吋兩大區隔將加速普及,對於面板廠發展LCD TV面板的規畫是有正面幫助。 

台灣的數位電視已於7月初開播,但是無論用戶與頻道業者都還未真正準備好。在中國大陸,更因為四套HDTV技術的同時競爭,今年內不準備發佈標準技術,延時到明年年底才會決定最後的規格。由於數位電視的前景有不少隱憂在,這也會連帶影響LCD TV等平面電視的普及時程。 

面板廠商與平面電視廠商必需思考,供給端的價格降低需要配合消費端的使用需求才能使市場持續穩定成長。目前STB廠商、頻道(內容提供)業者、平面電視廠商在面對數位電視時是各打各的仗。消費者很難直接體驗到數位節目帶來的收視品質提昇,光是平面電視業者想以價格下降吸引消費者,在推廣上較為吃力。在面板價格走低之際,善用(引發)消費者對於數位節目的需求,將是加速平面電視產業發展的可行方略。

2004年7月3日

數位匯流下的台灣FPD產業

一、 事件背景說明

通訊、網路、有線電視廣播和電子商務四項數位匯流(digital-convergence)整合是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台灣FPD產業所能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二、 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數位匯流在行動電話功能整合上是最明顯的。未來的行動電話將加強整合通訊、數位相機、PDA、無線上網服務等,將聲音、影像及資料整合起來,儲存龐大訊息供隨時選取(on demand),並集互動功能於一身。不同於行動電話是在通訊的基礎上發展的數位匯流平臺,平面電視將在資訊傳送介面的基礎上發展成新一代的數位匯流平臺。 

日前開幕的蘋果世界開發者會議(WWDC)中,展示出鋁框的30寸2560×1600顯示器。這款30寸的巨型顯示器顯然是PowerMac最先引入到PC產業。30寸的PC顯示器相當於主流的LCD TV尺寸規格。蘋果的大尺寸的螢幕不只代表更佳的影像享受,也揭示更多的資訊處理能力的需求。在PC觀點下發展的FPD代表的是多樣化的功能,廠商期望消費者會懂得欣賞數位功能之美—例如,看到精采的節目片段,立即叫出影像程式在巨大的螢幕上進行編輯,仍然傳送給親朋好友;或是在多重分割的螢幕上,一邊上網聊天,一邊看新聞節目,還能監控家中孩子的玩樂安全。然而,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 PC業者提供的FPD願景美好,但卻太過複雜難懂。三星電子曾喊出“Digital Convergence”和“SAMSUNG DIGITall, everyone's invited”,其數位業務計畫可大致分成三個部份:個人多媒體,家庭多媒體和移動多媒體,試圖把半導體技術和IT以及資訊家電整合在一起。但是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調配”這三者來形成實用化的數位商品。對於FPD產業而言,顯視器需要擔負起多少數位功能?FPD產業(尤其是面板廠商)要怎麼定位—是走向關鍵供應商角色?還是系統整合者的角色? 

台灣過去在PC產業豐富的生產經驗,在數位匯流的時代似乎是一大優勢。但是,垂直分工的生產體系卻使得數位匯流中最為重要的“整合”能力大大受限。在缺乏對於消費市場的敏感度之下,要求台灣FPD業者扮演系統整合者的角色顯然太過沉重。若是只是扮演專業的關鍵供應商角色,未來的生存空間受限於下游品牌業者。二兆雙星計畫已經為FPD產業立下良好的發展基礎,接下來要擴大FPD產業的規模,不能單靠資本的累積,而是需要在系統整合的角度上多所著墨。對於市場消費動向的了解,以及廠商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必需擺脫生產製造導向的思維,以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