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今年的籌資動作真大,GDR之後,接著作ABCP。
比起之前奇美較保守的籌資策略,今年的籌資可說是「快、狠、準」,打了友達一記悶棍。友達今年發憑證落後於奇美,無論在氣勢上或是實質金額上都會受到影響。
(話說回來,兩大廠在圈錢上竭盡所能,這讓其他台灣面板廠很難混啊!LCD TV與6代線的戰場才剛開打,沒有糧草的廠商要怎麼打仗?)
奇美發ABCP,我想一個重要的原因應該是調整負債結構,奇美的負債比率一直很高,從創立之初到現在一直是如此。為了不讓負債比率一直攀高,透過ABCP這種表外融資的方式,可以降低對於銀行的借款需求,並保留授信額度,且不會拉高原先的負債比率。對奇美來說,ABCP雖然比公司債的成本來得高,但是可以在不改變原財務結構情況下又能圈錢,是相當好的金融工具。
面板業的燒錢速度快,籌資工具五花八門,學財金、企管的學生應該要多注意這個產業的動態,這是很好的教材(絕對比自己K財經教科書來得有趣)。以目前台灣的經營環境走向來看,企業大型化趨勢很明顯,各企業不能單靠向國內銀行、股民撈錢來滿足資金需求,要靠多樣化、跨國的籌資工具才行。這提供財金、企管學生一個新的就業方向。學校也應能提供相對應的完整課程,而不是教完CAPM、Real Options之後,就當作財管教完了,要能把實際的個案轉換成教學教材。不然,我們的財金、企管學生永遠無法設計新穎的金融商品,也無法跨入科技產業。
奇美電將美國錢變台灣債
2005.06.29 工商時報 胡采蘋/台北報導
才從全球存託憑證市場吸金兩百三十億元,奇美電子籌資戰場迅速轉回國內,上周奇美電再發出一百億元應收帳款證券化商品委託契約,準備將美元應收帳款證券化成「資產抵押商業本票」,大舉入侵本國票券發行市場。
奇美電預備發行的資產抵押商業本票(ABCP,Asset-backed CP),是每九十天在票券市場週轉一次的證券化商品,將是國內第二個ABCP,也是發行量最大者;上一個同類型商品是去年世平興業發行的四十億元應收帳款ABCP。
據了解,奇美電將拿出自己的美元應收帳款部位,證券化為以新台幣發行的九十天期商業本票,等於以未來將發行的美元換成快速到手的新台幣。相當於一百億元新台幣的美金應收帳款,主要來自韓國LG、各國中下游廠商向奇美電所購買的面板付款。
今年奇美電可說各項籌資工具都用上了,先是由母公司奇美實業發債增資特別股一百五十億元,半個月前又從海外吸金兩百三十億元(七.五億美元),現在又利用證券化商品準備「以緩濟急」,將應收帳款提前以證券方式收回資金。
銀行業者指出,此舉有助奇美電健全資本結構,一旦發行成功,未來燒錢迅速的面板業者,可以「前頭出貨、後頭收錢」,訂單談完就可以邊準備出貨邊準備證券化商品,出貨與收錢同時進行,加速資金的回收與再運用效率,不必再苦等下游廠商付錢。
熟悉債券與商業本票市場的業者指出,奇美電ASCP的籌資成本約比上次母公司發債成本略高,而低於銀行聯貸。類似評等的公司,國內五年期公司債利率約在一.八五%到一.九%左右,銀行聯貸利率約在二.五%左右,ASCP的成本約在二%左右,較銀行聯貸更為划算。
業者指出,投資該項商品時應從應收帳款對象判斷起,如果創始機構是高科技業,投資人可能透過類似奇美電的國際化企業,買進類似Intel、IBM、Compac等國際廠商的應收帳款債務。
由於奇美電上週才發出委託信給主辦銀行荷蘭銀行、台灣工銀、中國商銀,目前尚未決定該項商品的發行券別與金額。另外奇美電委託台灣銀行主辦的三百億元聯貸,也將在七月一日決定聯貸銀行團。
ABCP example: 世平興業
(資料來源:陳振遠、張眾卓,證券櫃檯 107期,p40)
====象 王====
我們能觸摸的東西沒有“永遠”,象王老師一再的說:『把股票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股票拋開,你擁有的是一切。』
與其期待學校、校系去做如同作者所言的理想型式,可能不如找幾個志同道合的人辦理
回覆刪除1.讀書會。
2.利用網路的時間可切割性與資訊傳遞零成本的特性加以達成。
不過若要以作者所言的以某個產業為教材或個案討論對象,這點意見的價值是很高的;不能否認若有老師能從旁指導相信學生的收獲可以很大,而且基於學習不需要間斷的理念;我們能不能將對一個產業的觀察完整的紀錄下來,並給後來的學生在這個基礎之上,繼續努力下去呢?例如:就面板而言,學長所蒐集的資料,所揭示整理的架構,能不能達傳給學弟與其他有興趣的人再加以強化呢?這個blog可以看到這樣的歷程...
這樣說來,我好像將open source的理念,帶入學習的概念中了。「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同樣地,學習也可以是這樣的... 不過臺灣地區成功的案例有?
至少這樣的方式可以讓學習更有「樂趣」?努力推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程式碼有種樂趣;讓想像力狂奔也有種樂趣;
我在「知識管理」、「行銷」、「廣告」等領域已見過國外許多的努力了;有的是商學院的教授、有的是教育組織的成員,臺灣有什麼著名的案例呢?
在社會科學的領域中?在學術界?(我指的不是那種在論文發表上那種父父>子子>孫孫的關係,是學習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