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23日

我國面板製造設備自主的契機

一、事件背景說明

全球最大的 TFT 化學氣相沈積設備廠美商 AKT 技術移轉漢翔航太公司、中華聯合與日本蝕刻設備廠YAC策略合作為YAC代工生產六代面板廠的蝕刻設備、工研院機械籌組上中下游共同技術研發聯盟並提出「FPD 關鍵設備與技術整合計畫」等近期事件,讓FPD設備本地化的議題受到極高的重視。以下針對設備本地化對於我國面板產業競爭力影響,以及政府輔導單位的角色提出分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在面板世代開始從第五代生產線展望第七代、第八代的生產線之際,意味著:第一,生產設備在地化設計、組裝、生產的必然趨勢,第二,面板廠商的競爭延伸至與生產設備廠商的合作關係之上。

我國面板產業在重要零組件已經在地化生產後,近期設備廠商也開始進入台灣市場,以爭取商機。過去由於內需市場規模過小,技術、人才的不足,使得本地生產設備自製率低,無法培植出具有競爭規模的設備廠商,而需仰賴日、美,甚至近來新興的韓國設備廠商。但是,由於第五代生產線之後的生產設備過於龐大,需要分拆以巨無霸客機來運送。未來新世代的生產線必然需要採用在地化生產,以降低運輸設備的昂貴成本與風險。

本地設備廠商的能力關係台灣面板廠商在次世代生產線的競爭優勢。面板產業價格波動大,廠商需精確的掌握生產進度與需求變動,對於設備能力know-how了解愈多,愈能提昇廠商對於生產進度的掌握。以三星為例,三星自身有半導體設備生產經驗,因此也延伸過去在這方面的能力,開發部分的生產設備,對於生產設備的know-how較台灣面板廠商為佳。尤其最近其五代生產線建置經驗值得注意。三星在完成五代線的移機測試驗收後,便不再讓原設備廠技術人員參與參數的調校,改由本身技術人員掌握,目的即在於不讓後進廠商透過設備廠商得知良率提昇的參數。在面對新世代的生產線,台灣面板廠商缺乏對於生產設備的掌握,但卻必需面對更複雜、技術層次更高的生產世代,這將不利於未來的競爭。

李焜耀曾指出友達必需與時間賽跑,無法給予本地設備廠商足夠測試的機會。點出目前台灣設備廠商面對美日韓大廠壓制下的劣勢。目前美日大廠願意與國內廠商合作生產設備,對於OEM有豐富經驗的台灣廠商而言,是個好的開始。政府獎勵台灣設備自製率提昇,除藉由國外大廠的協助外,另一重點在於如何建立風險承擔機制使本地設備廠商願意投資。輔導單位應能指出所欲重點發展的設備與技術為何,以專案發展方式讓國內外廠商加入,降低單一廠商投資的風險。輔導單位也應該促成國內面板廠商與本地設備廠商在舊世代生產線上的設備維護、更新上的合作,以提供練兵的機會。對於國外設備大廠除了提供租稅土地等政策優惠外,更可以利用合資條件促使國外大廠進一步深化與台灣本地設備商的合作。

以目前需求面的暢旺,為生產設備的成長提供良好前景。台灣本地設備商除了滿足國內的需求外,未來在提昇技術能力至一定程度後,更可以師法韓國設備廠商,進軍對於面板生產設備需求胃納量極具潛力的中國大陸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Leave your comments or Send email to me (sonicsonicsoni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