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22日

產業控股模式 面板廠商合併的新契機?

一、事件背景說明

為提昇我國面板產業的競爭力,以及降低面板業高額投資對他產業的資金排擠效應,政府 相關部門不斷鼓吹面板廠商應採取合併。近日,行政院副院長吳榮義提出面板廠商應該可以採行產業控股公司模式整併,成為關注的議題。產業控股公司模式是什 麼?面板廠商對於此模式會有多高的意願?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什麼是「產業控股公 司」?我們可以從成立目的與法源來做探討。產業控股公司的成立目的,主要是為了促進企業的組織轉型,廠商可以轉型成立控股公司做為「總管理處」來管理日益 龐大的事業部組織與轉投資事業。另一個積極的目的,則是上市公司間透過股份轉換方式合組控股公司,以提高經濟規模,降低過度競爭。

例如, 大眾控股(大眾電腦主導)是科技業第一個上市實例,可以讓眾多龐雜的轉投資事業能清楚揭露資訊,並推動績效優良的子公司上市;而IC通路的世平與品佳則是 合組國內首家產業控股公司,世平及品佳將於股份轉換後下市,原世平及品佳股東將透由換股取得新設投資控股公司上市股票。

在法源上,產業控 股公司並無專法,經濟部傾向以現行法令推動產業控股公司成立,依賴企業併購法、公司法等法源。其中,企業合併法允許企業用現金、股份和其他財產作為併購對 價,創設了股份轉換和公司分割制度,引進了「以債作股」的公司重整程序。在合併方面,則明定合併效力,並增加了簡易合併和非對稱式合併規定。因而大幅活潑 了企業形成產業控股公司與進行併購可以運用的交易方式。

面板廠商會有多大的意願採取產業控股公司模式?目前看來,具有TFT-LCD、 PDP、CRT部門的華映反倒可能是第一個採取的廠商,透過分割的方式,將各部門分別上市,獨立營運。但要談到要在公司間形成一、二家產業控股公司,恐怕 仍不容易。面板廠商要面對的問題是股份轉換的作價、如何處理旗下原先分屬兩家公司的經營團隊與生產線配置兩大關鍵問題。股份轉換作價牽涉到經營主導權與股 東權益問題,所以將花費許多時間與精力才能定案。而且由於面板廠商各生產線的同質性高,經營團隊與生產線的配置會讓較為弱小的廠商處於「被處份」的地位, 因而不易達成合組的共識。

因此,目前對面板廠商而言,產業控股公司模式雖有其優點及相關法源的支持,但是面板廠商缺乏對於合組公司的共 識,恐怕難以成局。因此,在直接跨入產業控股公司的討論之前,如何促進面板廠商間的對話以形成資源配置的共識,而非各家廠商王不見王各自表述,或許是目前 政府最需要推動的要務。

2005年4月8日

新人新政 推動市場需求支持面板產業發展

一、事件背景說明

4月4日,謝揆在財經首長會報宣示從貨物稅改革及數位電視開播來推動需求面的成長,以支持面板產業。因此,新聞局提出具體導入數位視時程及減半調降貨物稅配套方案, 經濟部則計畫由工業局與標準檢驗局在一個月內完成數位電視的標準建置工作,並由標準檢驗局負責建構後續的檢驗制度。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在數位電視開播的當時,透過需求面的刺激來帶動TFT-LCD面板及LCD TV的發展想法即已有人提出。到現在,終於現任行政首長已意識到要解決「沒有出路的投資」,需求面的刺激是重要的手段,而且是建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基石。對於一向以推動供給面成長的台灣產業政策,稱得上是一大轉折。

兩兆雙星固然是推動面板產業發展的重要政策,但卻缺乏明確的「政策目標」,產值並不是好的政策目標。面板產業高度退出障礙的產業特性,在產業的成長期,使台灣的面板廠商與上下游廠商的投資不斷昇高,產值在這種情形下要突破一兆並非難事,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尤其是目前上下游廠商已經脫離需要扶植階段,此時,以產值為主的產業政策就需要進行目標上的調整。
此外,雖然政府一直以來將TFT-LCD產業視為拉動其他產業發展的「火車頭工業」,卻似乎不太了解到底拉動了哪些產業,也缺乏對於需求面的了解。以目前政府希望使面板設備自製率達到50%的目標為例,台灣面板產業的發展若不能帶起上游的設備能力的自主開發能力,會形成「無頭」的工業,因此的確需要政策的扶植。但是,如何建立設備商與面板廠商投資設備發展的風險分攤機制,以及哪些關鍵設備具有策略重要性,整個自製率提昇的宣示政策中並未對這兩個關鍵問題有所著墨。而從需求面來看,以目前所推動貨物稅減免方式推動數位電視的普及的政策為例,台灣消費市場若能在數位電視領域上創造出領先東亞各國的需求特性,將對於台灣品牌廠商外銷LCD TV、PDP TV、背投影電視有所助益(來源國效應)。但是,僅是終端的產品的價格下降,而沒有提供足夠的數位內容,缺乏數位環境的基礎建設,消費者仍難享受到數位生活的好處。

在擺脫產值掛帥的產業政策之後,連結需求面與供給面以建立新的競爭優勢值得鼓勵。如何在數位生活的時代中,台灣能創造出領先性的需求,使得製造供給端產生差異化的優勢,政府相關單位仍需多加把勁建立全方面的思考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