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件背景說明
冠捷(TPV)使用股權相當於3.5億美元代價購併菲利浦(Philips)的監視器部門。此事件對於牽涉其中的Philips、TPV、東京方(BOE)、與樂金菲利浦(LGP)有直接關係外,並對於面板產業的發展有相當程度的衝擊。
二、 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以下從廠商競爭力與產業競爭二個層次來分析這次的購併案。
在廠商的層次,TPV與Philips在此次購併案中各蒙其利,從交易條件可以看出TPV與Philips並非僅進行單純的資產買賣關係。TPV是以股權(新發行股)與可轉債來購買Philips監視器部門的製造資產,兩者透過股權連結而形成利益共同體。TPV可以獲得的不只是生產性資產,還包括Philips長期在全球市場建立的商譽名聲與R&D資源,將擴大生產規模與擴展銷售區域(尤其是歐洲市場)。Philips則可拋下製造端的包袱持續朝向高端產品研發、行銷與通路的高附加價值活動轉型。
TPV並沒有因為購併而傷害股東權益(四年的平均約25%),更有可能提高股東報酬率(ROE[1])。主要原因是因為TPV採取以股權換等價資產,因此權益乘數沒有改變,因而可以在原先的銷貨利率潤與資產週轉率的水準下仍舊維持之前的ROE[2]。而此次交易讓TPV有機會進一步提高ROE,這是因為(1)擴大的生產規模而帶來的成本降低(銷貨利率潤提高);(2)透過Philips與LG合資的LGP取得穩定的面板供給,以降低資產週轉率波動:目前液晶監視器佔TPV營收的5成以上,面板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到利潤率,供給的不穩定使得產出受限,造成營收波動而影響資產週轉率,因此需要穩定多元的面板供給來維持並推動成長。在目前BOE尚未形成實質有效的面板供貨源之際,TPV可以透過Philips與LG合資的LGP取得穩定的面板供貨量。
拉高到產業競爭的層次來觀察,同樣從事監視器組裝的台灣廠商面臨直接的衝擊。監視器組裝業在TPV購併案之後,明確揭示中小型廠商沒有太多的生存空間。Philips擁有技術、品牌與通路,可以將製造端切出去,加強核心競爭力,但台灣監視器廠如果沒有製造端的經濟規模與面板廠的供給奧援,馬上面臨退出市場的壓力。而對於台灣二線的面板廠而言,下游組裝業的集中化會降低其價格談判力量,尤其在供過於求的時期更加不利。
The Stockholding Relationship bwtween LG-LGP-Philips & BOE-TPV.
在購併案發生之前,「LG-LGP-Philips」與「BOE-TPV」兩個生產集團主要是競爭的關係–BOE與LGP在面板生產上競爭;TPV與LGP在OEM/ODM及品牌上競爭。但是,在TPV與Philips有了股權連結之後,多少添加了一些合作的想像空間。對於三星、友達等具有中游面板製造、下游OEM/ODM與產品終端的品牌與通路的廠商來說,二個集團的合作會產生相當的競爭壓力。
整體而言,此次的購併案除了改變個別公司的競爭力狀態,也要觀察是否會對於現有的產業競爭造成改變。尤其目前政府積極想要進一步提昇面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更應該對此購併案有更嚴肅與宏觀的觀察與分析以利政策的擬定。
[1] 在這裡將ROE折解成銷貨利潤率(淨利/銷售淨額)、資產週轉率(銷售淨額/總資產)、與權益乘數(總資產/股東權益)
[2] TPV過去四年平均利潤率障3%,25%的高ROE是靠高資產週轉率達成。
2004年12月17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這一篇報導寫的真好,很多點我都沒注意到…真該深自檢討!!
回覆刪除「壞」消息襲擊京東方:冠捷科技歸誰掌控
(2004-12-20 14:15:10)
京東方海外擴張再下一城,只不過,這一次的「急先鋒」換成了其控股的冠捷科技。
11月16日,飛利浦同冠捷科技共同在荷蘭宣佈:冠捷科技將接收飛利浦現有9.3億美元的OEM顯示器業務,另外,飛利浦還將價值約10.7億美元的飛利浦自有品牌顯示器與平板電視製造業務外包給冠捷科技。
按照協議,冠捷科技將定向發行15%的新股和15%的可換股公司債券給飛利浦,飛利浦將持有這些股份和債券,整個收購的總價值為3.58億美元。
「整合完成之後,冠捷將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顯示器製造商。」協議簽署當天,尚在阿姆斯特丹的冠捷科技主席兼行政總裁宣建生在與本報記者的通話中難掩興奮。
此前一天,京東方與冠捷科技在荷蘭簽署了一份《關於北京東方冠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意向書》,京東方將在東方冠捷中的股權注入新的冠捷科技。
這顯然更進一步擴大了京東方顯示器帝國的國際版圖,此前,它曾斥資3.5億美元收購了韓國現代的一條TFT-LCD生產線。而有業內人士提醒,此樁收購的更大玄機在於,一旦此次收購完成飛利浦行權以後,將以30%持股量成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東,而京東方則將退居次席。
一進一退之間,京東方與飛利浦之間關係微妙。「整個合併案得到了京東方的大力支持。」宣建生如是回應。
飛利浦「誠意」下嫁
「將製造外包和生產業務轉移給亞洲企業現在還只是開始。」12月9日,飛利浦全球總裁柯慈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無意中透露。
「是半年前同冠捷科技開始談判的。」飛利浦消費電子部總裁兼首席執行官杜德雷表示。
冠捷科技中國區總經理段振華透露,公司最初圈定的目標是飛利浦在蘇州的工廠,初步接觸之後,飛利浦方面主動尋求更廣泛的合作,宣建生在今年6月、8月兩次來京,最終把收購內容敲定為飛利浦的全球顯示器製造業務。
按照協議規定,飛利浦將設在巴西Manaus和匈牙利Szekesfehervar兩地的工廠,以及位於蘇州、東莞的兩個顯示器製造工廠及相關研發人員注入冠捷科技。此外,飛利浦位於台灣中壢的OEM業務單位和開發中心也一併移轉給冠捷科技。
杜德雷透露,在飛利浦轉移給冠捷科技的外包業務中,冠捷科技將主要為飛利浦生產顯示器和20到23英吋的平板電視,而中高端的平板電視飛利浦將繼續在法國、比利時等國的工廠內生產。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在收購合同的附加協議中,還包括三年內飛利浦所持冠捷股票不得轉讓、冠捷可利用飛利浦全球營銷渠道推自有品牌,但是冠捷無權使用飛利浦品牌。
在此次合併案中,ING和JP Morgan分別擔任冠捷科技和飛利浦的投資顧問。
事實上,飛利浦從生產型的企業轉型早在兩年前就開始,此前,公司將印刷電路板的生產外包給了台灣的公司,還外包了視頻錄像的生產,而現在消費電子部門的製造也大部分外包出去了。
熟悉飛利浦的業內人士稱,出售顯示器業務切合了其製造業務外包戰略。以飛利浦蘇州工廠為例,儘管該廠曾為聯想等國內企業代工生產顯示器,但經營狀況一直不好。
在杜德雷看來,甩掉四個生產廠,同時將自己的生產業務外包,可以使得飛利浦消費電子產品的利潤上升2%到2.5%,然後還可以從專利技術許可中提高飛利浦消費電子2%的利潤空間。
「歐洲的消費電子公司已經沒剩下幾個了」,12月16日,明基董事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在他看來,在亞洲低成本製造的衝擊下,歐洲企業在消費電子的製造領域已經幾乎沒有競爭力。
冠捷控制權變異
在12月15日簽署的《關於北京東方冠捷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股權轉讓意向書》中,京東方將持有的東方冠捷45.21%股權注入冠捷科技,以獲得冠捷科技的對應的股份。冠捷科技持有東方冠捷41.7%股權。
京東方的財務資料顯示,2003年期末和2004年半年度期末,東方冠捷淨資產分別為人民幣50648萬元、55443萬元。通過注入東方冠捷的資產,京東方在合併完成後的冠捷科技內仍保持第一大股東的位置,不過其股權從原有的25.52%稀釋為24.2%。
「將東方冠捷注入新的冠捷科技顯示是為了維持對冠捷科技的控制權。」申銀萬國一位分析師說。
資本市場對此番合併不甚看好,近段時間以來,京東方股價持續陰跌。「這一方面是投資者擔心東方冠捷的收益遭到攤薄,另一方面也是對未來冠捷科技掌控權可能旁落的擔憂。」該分析師指出。
京東方集團副總裁張宇表示,作為冠捷科技的第一大股東,京東方是自然的受益者,而且此次業務整合帶來的規模效應,對於進一步推動京東方的TFT-LCD產業佈局,以及穩固發展上下游產業鏈條都會有所幫助。
京東方證券部負責人陳炎順也認為,冠捷收購飛利浦顯示器製造業務,對於現在處於低位的京東方股價應該是個利好消息。
「儘管飛利浦在冠捷科技中15%的股權為可換股債權,但三年期滿之後可以兌換成股權,如此,飛利浦將成為冠捷科技的第一大股東,京東方的話事權將大大減弱。」分析人士認為。
而冠捷科技在京東方的整個戰略中異常重要。冠捷人士透露,冠捷是京東方第三大客戶,冠捷科技去年1000萬台液晶產量,其中30%由京東方供應,主要來自韓國的線。
該冠捷人士指出,進入TFT-LCD時代,冠捷獲得上游產業的支持一直有限,雖有京東方作為第一大股東,但在與京東方合作中往往會「殺熟」,「由於京東方是第一大股東,只要是其供應的面板,冠捷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利。」
而飛利浦同韓國LG的液晶面板合資公司為全球第二大LCD面板供應商,結盟飛利浦將使冠捷在供應鏈方面的優勢得到增強。冠捷人士表示:「至少有了選擇,這樣股東之間的制衡就可以防止『殺熟』。」
但這對京東方而言卻並不是一個好消息,京東方第5代線即將投產,作為京東方整合上下游的舉措結晶的冠捷卻逐漸失去控制權。
飛利浦人士的說法是:「三年以後的事情我們說不清楚。」而宣建生的解釋是:「有了京東方和飛利浦的支持,將可以保證冠捷在LCD面板上的需求。
飛利浦掌握主動
冠捷科技由台灣潘氏集團和印尼林氏集團共同創立。去年8月,京東方斥資10.5億港元,從大股東潘方仁名下的Fields Pacific Limited購得共計3.56億多股的已發行股本,成為冠捷科技第一大股東,持股25.52%。而此次操刀收購的宣建生持有2%的股份。
據瞭解,全球前10大PC廠商都是冠捷的代工客戶,2003年,冠捷共銷售顯示器1700萬台,今年的目標是2400萬台。而目前全世界顯示器的產量為1.1億台,2005年整合飛利浦顯示器製造業務後,保守估計冠捷的產能將達到3500萬~4000萬台,全球市場25%以上的顯示器將打上「冠捷製造」的標籤。
「超越三星成為全球第一顯示器製造商的目標已提前實現。」段振華表示。2003年,三星顯示器產量為2000萬台,居世界首位。
「2005年的營業額將達到50億美元。」宣建生稱。在他看來,聯合飛利浦還將使冠捷科技的生產線擴充到無線、多媒體和娛樂產品領域,而通過同飛利浦產品線的整合,估計在三年後整合的協同效用將達到1億美元。「冠捷將會在一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內完成全部的整合任務。」宣建生表示。
業內一不具名分析人士指出,這種單純規模擴張的風險很大,可資參照的是台灣的鴻海、廣達、仁寶等企業,形成規模效應並未令其完全擺脫跟著國際品牌亦步亦趨的狀態。
在他看來,飛利浦剝離給冠捷的實質上均是低附加值的非核心業務,收購的部分對冠捷本身來講無非就是多增加了幾條生產線,另一部分的飛利浦品牌產品代工也不過是一個OEM大單。至於具有高附加值的研發部分,由於冠捷收購的只是與工廠及OEM業務相關的部分研發,顯然飛利浦在高端研發領域是有所保留的,其並未將高端顯示技術以及一些開發成熟但尚未獲利的產品轉讓給冠捷。「除了獲得更大的產能外,對提升冠捷在顯示器領域的整體競爭力幫助並不顯著。」他表示。
作為競爭對手,明基電通顯示器產品經理高宏韜也表示,作為賣方的飛利浦可能是更主動,雖然成本競爭力已喪失,但飛利浦在產品及技術的研發上還是很有競爭力的,出讓顯示器製造業務給冠捷這樣的代工大廠,對于飛利浦來說應該是上策。
「僅就產能來講,冠捷增加的這種邊界效應並無力改變現有格局,如果冠捷不能在產能增量的基礎上解決好高附加值的產品研發以及整合上游面板資源等問題,在今後的TFT-LCD市場競爭中其依舊無法躋身第一集團。」他表示,「而且,由于飛利浦擁有的專利技術,冠捷科技在此後的OEM訂單申還將貢獻一塊專利費給飛利浦。」(來源:《 21世紀環球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