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1日

台灣面板業成長動能不足 人才資源稀缺成關鍵

一、事件背景說明

經過2004年第三季與第四季的供需調整,明年第一季可望可以開始看到液晶電視的需求逐漸回升。很明顯的,日韓大廠開始備好資源,準備迎接LCD TV的成長前景。台灣面板業的上下游廠商卻沒有明確的資源佈局…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台灣電子產業的特點在於,當產業低潮時,資本市場過份悲觀,廠商行為決策則更加悲觀。意即,廠商是以現階段的「安全」為考量,度過不景氣,而非以長期的效率與經營策略為考量,佈建資源。

在目前的LCD TV的競爭中,日韓廠商除了在商業操作上較台灣廠商成熟之外,在內部資源的調整上也有較積極的作為,尤其是在目前產業低潮的時期。日本新力藉由與三星的面板廠合資,將以LCD TV為主力商品;東芝放棄電漿電視,往LCD TV發展,並同時培養下一代的SED TV;夏普也明確規劃第七代(或可能直接跳第八代)生產線。韓國三星則宣佈獨資投產第二條第七代生產線計畫,LGL也隨之提出七代線投資計畫。也就是說,在目前產業仍屬低潮的時期,日韓家電大廠除了在其原先強項的下游行銷通路端進行資源的調整,也確保生產規模上能維持優勢。相較而言,素以彈性著稱的台灣分工體系,整個LCD生產鍊似乎僵固停滯,不若過去的積極主動。

為何日韓廠商能夠在產業低檔時期仍能發展?生產資源的差異,尤其是經理人員的能力是一個關鍵點,這使得台灣廠商面臨短期經營壓力時,無法同時思索長期的策略佈局。廠商的成長資源除了有形的資金之外,人力資源是重要關鍵。中游的面板廠在面對日漸複雜的產品線,地理區域擴展,顧客的多元化等都需要量多且質精的經理人員來因應,而對於下游經營OEM/ODM或是品牌的LCD TV下游組裝/品牌的廠商而言也是如此。但是,很明顯的,中游廠商規模成長快速,無法培養足夠的經理人員面對快速成長所帶來的複雜組織問題。下游生產鍊無法在行銷通路端有穩定的人力資源投入(向來偏向以機會財導向的經營)而專業化程度不足,迫使中游廠商也必需涉足下游市場的經營。因此,中游廠商與下游廠商無法相互提供專業化的生產優勢,原先基於專業分工的產業分工優勢無法實現,限制了產業與廠商的成長動能

台灣面板產業的瓶頸不會只是在廠商的規模大小或是資金多寡,人才是成長的關鍵。目前政府與業者與學術機構已經在許多技術項目上合作,但是卻少與國內商學、法學學術機構在商業經營能力項目上訓練人才。政府與業者目前對於人才的定義仍相當程度限制在「工程技術人才」之上,因此,影響長期成長的「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應受到應當的重視

1 則留言:

  1. 我一直在想,台灣的商學教育在幹啥吃的?
    在台灣科技業發展的過程中,商學院的學生好像蒸發了。
    科技產業的競爭不單是看技術的競爭,商業行銷策略/組織規畫與管理/金融規畫/…商學院學生全都放手,都讓理工學院的人在搞。根本沒有發揮專業分工的效益!
    大部份的商科學生跑去哪了呢?教了一堆策略理論、行銷理論、組織理論,結果…啥…跑去考公務員?跑去考分析師?跑去考保險員?
    哎…感嘆一下…
    台灣LCD產業不會只單靠規模或是資金決勝負。公司沒有足夠管理能力來平衡成長與伴隨而來的組織問題,是不可能健康的成長。當我們看到日韓大企業能夠在生產端與銷售端同時投入,不是因為他們真的錢多多,而是他們的人才多多。台灣上中下游三段的人才都只重視技術人才,商業人才不受重視,腦袋中想得都是「技術」,結果只能永遠在生產上打轉,無法在商業策略上產生什麼新的創新。
    現階段的產學合作模式真的需要檢討!
    商學院的學生永遠只能看國外的CASE學管理知識,卻對於真實台灣電子業的經營環境陌生。一方面是廠商不了解(導致不願意)商學院能幫助他們什麼,不願意提供有意義的學習交流的機會給學術界,一方面是商學院的教授們不曉得如何將研究成果與實務界交流,造成學生與實務界對於商學教育有所懷疑。
    希望在我們的努力與呼籲下,將來能讓台灣的商學教育有所發展,以對產業界有實質的貢獻。

    回覆刪除

Leave your comments or Send email to me (sonicsonicsonic@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