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2月31日

台灣面板業成長動能不足 人才資源稀缺成關鍵

一、事件背景說明

經過2004年第三季與第四季的供需調整,明年第一季可望可以開始看到液晶電視的需求逐漸回升。很明顯的,日韓大廠開始備好資源,準備迎接LCD TV的成長前景。台灣面板業的上下游廠商卻沒有明確的資源佈局…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台灣電子產業的特點在於,當產業低潮時,資本市場過份悲觀,廠商行為決策則更加悲觀。意即,廠商是以現階段的「安全」為考量,度過不景氣,而非以長期的效率與經營策略為考量,佈建資源。

在目前的LCD TV的競爭中,日韓廠商除了在商業操作上較台灣廠商成熟之外,在內部資源的調整上也有較積極的作為,尤其是在目前產業低潮的時期。日本新力藉由與三星的面板廠合資,將以LCD TV為主力商品;東芝放棄電漿電視,往LCD TV發展,並同時培養下一代的SED TV;夏普也明確規劃第七代(或可能直接跳第八代)生產線。韓國三星則宣佈獨資投產第二條第七代生產線計畫,LGL也隨之提出七代線投資計畫。也就是說,在目前產業仍屬低潮的時期,日韓家電大廠除了在其原先強項的下游行銷通路端進行資源的調整,也確保生產規模上能維持優勢。相較而言,素以彈性著稱的台灣分工體系,整個LCD生產鍊似乎僵固停滯,不若過去的積極主動。

為何日韓廠商能夠在產業低檔時期仍能發展?生產資源的差異,尤其是經理人員的能力是一個關鍵點,這使得台灣廠商面臨短期經營壓力時,無法同時思索長期的策略佈局。廠商的成長資源除了有形的資金之外,人力資源是重要關鍵。中游的面板廠在面對日漸複雜的產品線,地理區域擴展,顧客的多元化等都需要量多且質精的經理人員來因應,而對於下游經營OEM/ODM或是品牌的LCD TV下游組裝/品牌的廠商而言也是如此。但是,很明顯的,中游廠商規模成長快速,無法培養足夠的經理人員面對快速成長所帶來的複雜組織問題。下游生產鍊無法在行銷通路端有穩定的人力資源投入(向來偏向以機會財導向的經營)而專業化程度不足,迫使中游廠商也必需涉足下游市場的經營。因此,中游廠商與下游廠商無法相互提供專業化的生產優勢,原先基於專業分工的產業分工優勢無法實現,限制了產業與廠商的成長動能

台灣面板產業的瓶頸不會只是在廠商的規模大小或是資金多寡,人才是成長的關鍵。目前政府與業者與學術機構已經在許多技術項目上合作,但是卻少與國內商學、法學學術機構在商業經營能力項目上訓練人才。政府與業者目前對於人才的定義仍相當程度限制在「工程技術人才」之上,因此,影響長期成長的「經營管理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應受到應當的重視

2004年12月17日

冠捷購併菲利浦監視器部門 衝擊面板產業競爭生態

一、事件背景說明

冠捷(TPV)使用股權相當於3.5億美元代價購併菲利浦(Philips)的監視器部門。此事件對於牽涉其中的Philips、TPV、東京方(BOE)、與樂金菲利浦(LGP)有直接關係外,並對於面板產業的發展有相當程度的衝擊。

二、 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以下從廠商競爭力與產業競爭二個層次來分析這次的購併案。

在廠商的層次,TPV與Philips在此次購併案中各蒙其利,從交易條件可以看出TPV與Philips並非僅進行單純的資產買賣關係。TPV是以股權(新發行股)與可轉債來購買Philips監視器部門的製造資產,兩者透過股權連結而形成利益共同體。TPV可以獲得的不只是生產性資產,還包括Philips長期在全球市場建立的商譽名聲與R&D資源,將擴大生產規模與擴展銷售區域(尤其是歐洲市場)。Philips則可拋下製造端的包袱持續朝向高端產品研發、行銷與通路的高附加價值活動轉型。

TPV並沒有因為購併而傷害股東權益(四年的平均約25%),更有可能提高股東報酬率(ROE[1])。主要原因是因為TPV採取以股權換等價資產,因此權益乘數沒有改變,因而可以在原先的銷貨利率潤與資產週轉率的水準下仍舊維持之前的ROE[2]。而此次交易讓TPV有機會進一步提高ROE,這是因為(1)擴大的生產規模而帶來的成本降低(銷貨利率潤提高);(2)透過Philips與LG合資的LGP取得穩定的面板供給,以降低資產週轉率波動:目前液晶監視器佔TPV營收的5成以上,面板價格的波動直接影響到利潤率,供給的不穩定使得產出受限,造成營收波動而影響資產週轉率,因此需要穩定多元的面板供給來維持並推動成長。在目前BOE尚未形成實質有效的面板供貨源之際,TPV可以透過Philips與LG合資的LGP取得穩定的面板供貨量。

拉高到產業競爭的層次來觀察,同樣從事監視器組裝的台灣廠商面臨直接的衝擊。監視器組裝業在TPV購併案之後,明確揭示中小型廠商沒有太多的生存空間。Philips擁有技術、品牌與通路,可以將製造端切出去,加強核心競爭力,但台灣監視器廠如果沒有製造端的經濟規模與面板廠的供給奧援,馬上面臨退出市場的壓力。而對於台灣二線的面板廠而言,下游組裝業的集中化會降低其價格談判力量,尤其在供過於求的時期更加不利。


The Stockholding Relationship bwtween LG-LGP-Philips & BOE-TPV. Posted by Hello

在購併案發生之前,「LG-LGP-Philips」與「BOE-TPV」兩個生產集團主要是競爭的關係–BOE與LGP在面板生產上競爭;TPV與LGP在OEM/ODM及品牌上競爭。但是,在TPV與Philips有了股權連結之後,多少添加了一些合作的想像空間。對於三星、友達等具有中游面板製造、下游OEM/ODM與產品終端的品牌與通路的廠商來說,二個集團的合作會產生相當的競爭壓力。
整體而言,此次的購併案除了改變個別公司的競爭力狀態,也要觀察是否會對於現有的產業競爭造成改變。尤其目前政府積極想要進一步提昇面板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更應該對此購併案有更嚴肅與宏觀的觀察與分析以利政策的擬定。

[1] 在這裡將ROE折解成銷貨利潤率(淨利/銷售淨額)、資產週轉率(銷售淨額/總資產)、與權益乘數(總資產/股東權益)
[2] TPV過去四年平均利潤率障3%,25%的高ROE是靠高資產週轉率達成。

2004年12月3日

爭一時或爭千秋-台灣面板廠的次世代生產線投資難題

一、事件背景說明

隨著日前LGPL宣佈七代線的投資規畫,Samsung與LGPL兩家韓國面板廠在次世代的面板線的佈局已經大致底定。然而,對於台灣的面板業者而言,由於今年第三季起的供需反轉,卻迫使廠商短期內控制產能與延緩新世代生產線的建置。以下簡短分析韓國廠商的策略思維,以及台灣廠商被動因應的不利之處。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在每次液晶循環週轉的頂峰時,韓國Samsung與LGPL總會先跳出來釋出看壞面板景氣的訊息;而在面板景氣處於最低潮之際,則放出新世代生產線的建置訊息,從今年第三季的情勢發展可看出韓國廠商的操作更加積極。台灣面板廠商並非不了解韓國面板廠的行為模式,但是面對愈趨積極的韓國對手,反應與態度卻趨於保守。

韓國面板廠商抑制台灣面板廠成長的手段十分單純,就是讓台灣廠商無法及時享有產能累積帶來的成本降低(意即學習曲線效果)。在面板景氣高點時,韓國面板廠先釋出看壞的看法,並開始低價大量出貨,一方面提高本身市佔率,一方面縮短了高獲利的期間,使台灣廠商無法沒有賺回足夠的利潤可供下一世代的生產線投資。而在面板景氣低點時,韓國廠商則開始大手筆投資建置下一代生產線,台灣廠商受制於韓國廠商的策略,無力在景氣低潮時進行積極的投資。於是,韓國廠商藉由領先競爭對手二季以上的先期投資,在生產上累積營運經驗降低生產成本,而使得台灣的面板廠無法充份獲得從累積生產而來的成本降低。當面板景氣回溫時,韓國廠商相較於台灣廠商能夠享有較高的利潤率即在於學習的效果發揮功效。LGPL說要將台灣的對手趕出去,實際上,韓國廠商只要在學習曲線效果上能控制台灣廠商的成長,韓國廠商仍舊能維持現有的排名-無論是產出或是獲利能力。

面對韓國廠商的策略,台灣廠商應該要有迎戰的準備,意即在新世代生產線的投資上進行可信的投資威脅。然而,台灣面板廠近來的反應卻是相當的保守,被動的希望能守住17吋面板的價格底線,並在新世代生產線的投資上選擇「適當」的時機進入。這種反應實在令人費解,被動的守住價格底線是種沒有效果的防守,韓國廠商只要以更低價格出貨,價格底線隨時會創新低。而長久選擇相關次世代技術較成熟之際才進入投資,雖然有較低的風險,但也使得韓國廠商長期保有較高的利潤率,並持續保有控制標準制定的優勢。放棄積極的反應,固然保得了一時的存續,但失去長久經營的競爭實力,只會讓企業成長的命運掌握在對手的手中。

2004年11月19日

面板產業的競爭:「網絡生產」 VS. 「垂直整合」?

一、事件背景說明

延續過去對於台灣與韓國兩地生產模式的印象,台韓在面板產業的競爭也被視為「網絡生產」與「垂直整合」的生產模式競爭。但這種過度簡化的二分法,無助於策略擬定,更可能影響競爭力的消長。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過去,韓國企業的經營型態被視為高度垂直整合。垂直整合帶來的內部管理成本提高、缺乏競爭而帶來的無效率、以及快速技術進步使上下游投資斷線等負面效果,亞洲金融風暴時讓韓國企業吃足苦頭。因此,韓國企業逐漸以股權方式進行垂直控制,而不以內部整合的方式獲得規模經濟的效益。同樣的,韓國面板產業一方面大量引入外國零件材料企業(與三星或LG合資),一方面維持一定比例的內製,可看出韓國企業希望一方面能保持彈性,又能有效達到規模經濟效益的思考模式轉變。

台灣的生產模式偏向網絡生產模式,台灣面板產業的發展也是跟隨這種模式。透過廠商專業分工,廠商從學習曲線效果獲得成本降低與規模的成長,並且由於網絡的外溢效果,使得後進廠商以較低的成本進入產業,促使整體產業的規模成長與技術的快速進步,這是過去7年以來台灣面板產業的成長面貌。但是,近年來,台灣一線的面板廠也開始進行程度不一的垂直整合與垂直控制,顯然台灣廠商學習在規模經濟與保持彈性間維持平衡。

因此,台灣與韓國的面板產業已經不是單純的「網絡生產」與「垂直整合」競爭,而是不同學習路徑間的競爭。韓國面板廠商學習從原先的垂直整合下放控制權改以垂直控制,或甚至信賴零件材料商的技術能力,取得較佳的生產彈性又同時享有規模經濟的好處。台灣面板廠商學習在逐漸整合重要零件生產的同時,設計管理機制防止內部生產的無效率,且能不失去外部網絡的支援,而能減少生產鍊不確定性波動並維持故有的生產彈性。

台灣面板產業的競爭力固然與位於生產鍊中心的面板製造廠規模有關,但是核心的關鍵問題是面板製造廠商本身對於經營模式選擇與學習路徑的調整。規模經濟的效益與生產網絡的彈性並非自動就會產生,廠商必需管理並在學習過程中調整。政府應該扮演降低廠商學習過程間的非必要障礙(如基礎設施與政治風險),而非介入廠商的決策過程。

2004年11月10日

[非關FPD] XBOX Halo2 上市首賣會

我排在第二個,表情很無奈啊…因為排了好久。

2004 HALO2 Posted by Hello
最後花了1490元…好貴啊~這輩子第一次參加這種排隊買遊戲的活動。若是讓老闆知道我跑去排隊買遊戲,大概會有一堆工作從天而降~:-)
最後到手:一套錫盒版雙碟片Halo 2,一件Halo 2 T-shirt,一件Fable T-shirt,一個Halo 2的鐵製CD盒,一個XBOX Live的耳機。
Halo 2的盒子中還有附兩個月Live的帳號,小試一下連線玩Halo 2的效果,還蠻流暢的,最近大概沒啥時間玩,等12月過後再來狂玩!

2004年11月5日

鎖定利基市場 彩晶能另闢蹊徑?

一、事件背景說明

由於一線廠商快速成長,二線廠商今年對於整併議題得花費更多心力來回應外界的關注,尤其彩晶是焦點中的焦點。目前,彩晶正嚐試走一條不同於其他面板廠的路,彩晶能否另闢新局?以下進行簡要的分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以91與92年面板廠的財務績效來看,彩晶是二線廠中表現最佳者。Du Pont 分析可看出彩晶主要由於純益率較同屬二線廠的廣輝與華映高,因此有較高的ROE。彩晶經營現金淨流量滿足資本性支出的能力平均而言也較廣輝與華映突出。但就出貨量而言,彩晶卻是五家面板廠中最小的,今年第三季開始的快速降價以及五代廠良率過低更造成預期產能開不出來,造成純益率與週轉率大降,可能會使明年彩晶的現金部位不足,影響後續投資能力。


91-92 年 五虎績效的比較 Posted by Hello

彩晶並非不知本身在產能與技術(與採用IPS有關)上的劣勢。因而在下游以瀚斯寶麗積極佈局,畫出一塊兒童與禮品利基市場,一方面消化面板產能,一方面避免價格競爭。然而,彩晶能否藉由擴展終端市場而改變目前競爭劣勢,不無疑問。生產能力與終端商品端無法有效的連結是目前彩晶所面臨的最大挑戰。瀚斯寶麗要能發揮去化彩晶產能的任務,彩晶本身需要先能提供低成本、穩定產量與品質的面板。但目前彩晶在五代線的良率問題以及未來投資六代線不確定性,使得瀚斯寶麗必需靠其他面板廠供貨。即使瀚斯寶麗能夠快速的成長,彩晶也很難從中受益,終究無法發揮上下游整合的綜效。

台灣面板廠商的確必需掌握一定的下游通路市場,甚至品牌,以避免買方市場形成而喪失價格談判力。然而,面板廠本身的生產規模與效率若不能取得產業中的有利地位做為營運版圖擴張的基礎,策略缺乏一致性的結果對於生存與成長皆不利。彩晶確實往下游找到一塊利基市場,但似乎尚未告訴外界要怎麼把居於劣勢的製造與具發展潛力的行銷組織兜在一塊追求整體的生存成長。

2004年10月22日

台灣液晶電視面板的資源佈局:左右逢源或左右為難 ?

一、事件背景說明

面板投資是找不到出口的高速公路?液晶電視面板的佈局牽動台灣面板產業的未來發展。對於台灣液晶電視面板產業發展最好的情況就是左右手各握有美系資訊大廠與日系家電大廠的訂單。但是,兩種不同的客戶型態,所需要的經營思維也不同,廠商的未來成長必需在美/日這兩種思維模式下進行資源的配置。


面板廠如何走出液晶電視困局? Posted by Hello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對台灣液晶電視產業而言,目前市場的需求不明。在系統組裝方面,日系家電大廠不願釋單,美系資訊大廠的訂單過於分散且量少,目前只能乾望龐大的代工商機。在面板生產方面,第六代與第七代面板廠若用於生產監視器,因為固定成本的設備攤銷額過於龐大,除非有高毛利的產品支撐,否則不易回收龐大的生產線投資。因此,面板廠商與系統組裝廠商必需協力在液晶電視市場上有所突破,為不斷投資的面板產業找到出口。

液晶電視與歸屬於資訊產品的監視器所面對的市場需求性質不同。資訊產品的特性在於每一個世代的性能可以快速提昇,消費者可以更低成本購買到高多功能的新一代產品。但是,電視並不是需要持續昇級的產品,一般家庭的電視使用期限約5~7年。此外,電視需要光電與影像處理技術的能力,進入平面顯示器時代,影像處理技術的能力更顯重要。因此,液晶電視的機構設計與可靠度要比資訊產品嚴謹許多,影像處理技術也需要較深的技術投入,國內業者在這兩方面的know-how都較弱。

客戶型態會影響廠商的資源配置。以資訊產品的代工而言,台灣廠商分對標準化、產品生命週期短,而培養出低成本、time to market的能力,在爭取訂單上即已足夠。但以目前仍被定義為“家電類別”的液晶電視,現階段需要跟隨日本大廠訂下的規則。日本家電廠現階段顯然不願意將液晶電視供應鍊分割給台灣業者分享。明顯的例子如東芝、松下與日立回頭合資建六代面板廠,Sony與Samsung合資七代廠,以掌握電視面板品質與供應量。而在整機設計組裝方面,台灣廠商很難立即切入日本廠商擅長的產品設計與影像技術,難以取得ODM大單。

因此,面板廠商與系統組裝業者必需一方面持續與美系大廠合作,以發揮過去在資訊產品代工所累積的資源,有助於標準化產品訂單的爭取。一方面則需建立新的能力以爭取日系廠商的訂單,而非複製過去資訊產品生產的模式套用於家電產品之上。

2004年10月8日

台灣液晶電視的「機會」

一、事件背景說明

國內家電品牌業者與代工業者引頸期盼液晶電視市場的成長為他們現有的事業打入一劑強心針。然而,台灣業者有多少「機會」吃下這塊市場?產業政策能否協助廠商發展?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台灣面板產業對於液晶電視市場一直有高度期望,尤其是在掌握過半的面板產能後,對於台灣發展自有電視品牌更有所期待。但是即使如此,國內家電品牌業者與有心投入液晶電視OEM/ODM的廠商對於未來龐大的液晶電視市場尚未找到攻略方法。

價格競爭無助自有品牌的經營 代工生產需有長期抗戰準備

進入液晶電視時代,面對日本業者延續過去CDT時代的強大品牌基礎,以及快速興起的韓國品牌,國內的液晶電視自有品牌之路並不好走。國內市場規模小,卻又得面對外來品牌的圍攻,國產品牌液晶電視注定面臨激烈的淘汰賽,而價格競爭成為主要的生存策略。目前液晶電視還沒有到達價格的心理門檻,但是卻已經面臨消費者期待的心理,使得價格競爭失效。更值得注意的是,一旦達到心理門檻,國外品牌完整的產品線將分頭快速攻佔低階市場與固守高階市場,國內廠商卻只能推出更低價的產品刺激價格敏感者購買。經營品牌若不能提昇獲利,則自有品牌的存在性就值得檢討。

對於想走代工取得規模經濟的業者而言(包含家電與資訊業者),也面對技術能力不足及代工訂單難尋的難題。在技術方面,國內業者在顯示畫質與機構設計的技術能力不足,即使日韓大廠有意釋放訂單,也無力承接。此外,美國品牌資訊業者在液晶電視領域的敗退,台灣代工業者只能接到數量小的短單,也影響業者建立高效率生產線的誘因。然而同時間,日韓廠商在高效率液晶電視生產線的投資卻在本身品牌事業的支撐下逐漸展開。因此,台灣代工模式的業者要爭取代工商機,必需在現階段承擔沒有確定訂單的情況下,對於技術與高效率生產線做出長期的投資承諾。

產業政策提供投資誘因

台灣廠商先天的資源限制,無論走品牌或是代工都不容易。此時,政府的產業政策是否能有效協助廠商面對競爭?以往,台灣產業升級條例讓高科技廠商能夠在設備、土地成本上享有減免,使得國內業者即使經營效率相較於同等級的國外廠商較差,也能因抵免而有較有的獲利。然而,當產業已經離開起步階段,原先的獎勵也應逐步取消,以提供廠商追求更具效率的生產模式。液晶電視將來是極具成長性的產品類別,產業政策應提供廠商誘因進行技術的開發與生產線的投資。


2004年9月30日

到底是誰不理性?

今天(9/30)的面板新聞中,各家都轉述李焜耀擔心LGPL六代線帶來的降價效應以及陳炫彬批評LGPL的不理性降價行為。但是,LGPL,或是韓國廠商的特性就是如此,韓國廠商很少會退出一個已經退出的產業,很多的策略行為看似不理性,但是對韓國廠商卻是再自然不過的事。韓國的NB做的不好,但也不輕言退出,硬是在輕薄機種的代工卡住,讓台灣NB廠牙癢癢。韓國車差,但是就是打死不退,反而加碼投資。

同樣的,在面板產業中,韓商的狠勁依舊。LGPL為何敢降價?LGPL目前已經是上市公司,而且在美國有掛牌,「不理性」的降價策略,美國有效率性的資本市場會予以負面的反應。但是,相反的,NYSE的股價波動顯示,LGPL(NYSE的代號是LPL)在九月初有短暫的的低點,九月股價平均為15.29元,市場對於LGPL這一段期間的表現顯然很認同。可見得LGPL在六代廠投產以及部分產品策略性降價這兩件事上是獲得市場的肯定。從LGPL的行為觀察,LGPL的17寸面板實際生產成本起碼低台廠10~20美元左右。此外,LGPL的六代廠所放出的市場訊息應該具有下一個主流主吋及產品的宣示成分在。我不認為現在LGPL會把六代廠拿來玩17吋或19吋,32吋(以上)的TV面板才是鎖定的焦點。

友達與LGPL九月後期在NYSE的表現 Posted by Hello

三星、LGPL有自己的roadmap,不可能採取連自己內部都說服不了的不理性策略。我們看來不理性的行為,一半是因為台灣面板廠缺少資源玩相同的策略所以覺得不理性(驚嘆不可能的成份居多),一半是因為有些廠商本身不理性,所以先怪別人不理性,自己就看起來正常多了。我想友達、奇美一定很頭大吧!前頭是資源龐大手腕靈活的韓國面板廠,後頭是隨波逐流為求生存搞亂市場行情的二線台灣廠,一方面希望迎頭趕上前段班,一方面又擔心被拉入混戰旋渦。台灣面板廠如何殺出重圍,友達與奇美二隻大老虎身繫重責大任。

Related news about this issue:

面板割喉 韓商想砍到斷?
“陳炫彬表示,實際感受到九月的訂單需求沒有那麼強,至於第四季耶誕節到明年第一季的能見度也並不高,主要因目前市場不確定因素太多,價格和上下游供應鏈中的關鍵零組件配合也是關鍵。陳炫彬表示,這一波面板價格跌勢「應該」要告一段落了,只是仍有許多廠商盲目非理性殺價競爭,包括韓系、台系面板廠都有,他直接點名LG. Philips LCD近期不顧血本積極砍價是非理性的行為。 ”

李焜耀:面板景氣 會愈來愈好
“陳炫彬指出,面板價格應該已經到底,不該再跌了,不過,還是有一些非理性因素、如第四季LG六代廠產能開出後的作法,難以掌握。友達的策略則是不跟進非理性的降價。”


LG六代廠威脅論 解讀各異
“昨(二十九)日友達針對後續的TFT供需市況發表意見,擔心韓系廠商六代廠投產後,將產能鎖定十七吋液晶監視器用面板,恐將造成市場產能過剩疑慮加重,部份二線廠商有可能再度出現非理性降價的行動。 ”

LCD TV市場規模不如預期 然LG. Philips LCD六代廠新產能逐漸開出 韓廠監視器面板Q4恐將策略性降價
“陳炫彬表示,目前監視器面板價格已經跌到谷底,由於韓系廠商的面板製造成本仍較台廠具有優勢,因此韓系廠商也是利用這一點,在景氣不好時來壓縮台灣廠商的生存空間。陳炫彬認為,面板價格已經降太多,第四季理論上不應有大幅降價,但是,就擔心市場上出現不理性的降價動作。”

2004年9月24日

OLED商業化時程啟動 奇美扮推手

一、事件背景說明

台灣TFT面板廠商對OLED的研發一直在檯面下進行,奇美電子將OLED研發單位獨立成公司型態方式經營具有公司策略以及產業發展的重要性。以下,針對此事件進行簡短評論與分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奇晶光電的成立,可以從產業發展看台灣面板廠商的經營思維,以及從公司經營角度看廠商競爭優勢的建立兩方面進行觀察。

產業發展的角度,台灣面板產業對技術變動的敏銳反應,從奇晶電子的成立事件中反應出來。台灣面板廠商雖以單一TFT-LCD技術快速建立量產體系,不斷投資昂貴的新世代廠房以維持競爭力,但面對新技術帶來的替代威脅一直有所警覺,這種危機感相較於日韓具有豐富資源的競爭對手而言強烈許多。OLED若能克服壽命問題,在技術本質與成本上都將超越主流的TFT-LCD,成為目前新世代平面顯示技術中最具威脅性的一種。現階段,台灣一線面板廠商基於本身在非晶矽 (a-si) TFT面板的技術能力,將OLED技術與主動式驅動技術結合開發大尺寸面板,以較低的成本發揮本身TFT的既有產能及技術優勢,友達與奇美在一年前已有突破的進展。因此,奇美電子將研發單位獨立成為實體公司,間接證實一線TFT面板廠對於此應用技術時程已有把握,一但具有商業化價值的技術就會快速進行投資,台灣面板產業的務實性格在此展露無疑

個別公司經營的角度來看,奇美電子在轉投資奇菱、奇景、奇美通訊、下游的新世代以及Polyvision等一連串上下游垂直整合的投資之後,在今年奇晶光電成立後,開始往技術多樣化的水平佈局大步開展,大幅度提高垂直/水平的整合程度。奇晶光電以公司型態經營,有以利潤壓力趨使a-si+OLED技術技術商業化加速的意味在。奇晶光電初期可以利用奇美舊有的第三代、三.五代生產線產能,隨著技術的成熟度提高,四代線以上的生產線也可享有技術擴散帶來的好處。綜而觀之,奇美電子集團在平衡短期的獲利以及長期的發展的佈局,在目前台灣電子業中具有一定的啟發性。

奇晶的成立是否會刺激友達在OLED領域中跟進?國內TFT龍頭廠商若能在OLED技術上進行商業化競爭,有助於這個應用領域快速成熟,並在技術上與韓國及中國面板廠商區隔。對於國內面板產業,OLED帶來的效益值得期待。


Sony's Clie PEG-VZ90,Sony首次將OLED應用在Clie系列上。 Posted by Hello

2004年9月19日

哎啊!深天馬的TFT流星拳!

早先預期天馬若要投資TFT會是沒有效率的投資,看來持有相同想法的人似乎不少。只有中國愛國人士認為中國『屏』工業要起飛了啊(中國稱面板為『屏』),中國企業要從關鍵零組件與台灣、韓國爭鋒了啊!不過,最後天馬會不會投入TFT還不知道,如同先前的預測,有可能最後買條三代線來生產小尺寸螢幕來充數(其實也就能符合天馬目前的業務需求了)。


天馬流星拳 Posted by Hello

台灣的面板產業能夠興盛,掌握1997年開啟的機會之窗是關鍵所在。台灣產業積極尋找積體電路之後的接棒產業,而日本企業終於願意賣TFT-LCD技術,台灣廠商也能靈敏嗅到TFT-LCD身為一個較成熟技術的量產時代來了。在許多條件的配合下,野火燎原之勢,TFT-LCD產業就在台灣快速的成長。現在的機會窗口已經關上–市場集中度(C4)已達62%,資本市場逐漸專注只看中前四大–關鍵因素即是規模經濟已經將產業導向進入與退出障礙都高的時期。中國企業想要以後起之秀的角色挑戰具有規模經濟的既有廠商是相當困難的。我相信未來中國會出現遍地五代廠的情況機仍會相當高(民族意識+宏觀調控+國企轉型),但是產生的威脅僅止於目前的二線TFT廠商,一線廠商的地位很難被撼動。中國的五代廠若是著眼於龐大的內需市場、低廉的人工工資、較低的投資金額等因素,那都是不切實際的想像。龐大的內需市場是一種想像,有沒有能力能吃下內需市場不是靠民族情感,而是競爭實力,否則怎麼解釋中國目前倒了一片的民生用品與家電用品產業?低廉的人工工資也是一種想像,對照目前台灣面板產業所需的光電人才大缺貨的情況,中國目前就能夠供應量大質齊(非精)的光電人才嗎?這些人才的工資會比台灣低嗎(中國的半導體產業也要搶這些人)?較低的投資金額當然也是一種想像,初期的較低投資金額並非意味未來的投資金額也較低,企業經營是看長期的,當然,如果廠商只是想說只蓋一座五代廠放在後花園驕其妻妾,那另當別論。

台灣面板廠商並不需要過於擔心中國面板廠的『無競爭力和平掘起』,只要有規模經濟與適度的發揮範疇經濟,威脅將僅止於二線廠。更重要的是,台灣面板廠商要認真的面對發展中新技術(OLED、PLED、FED)的商業應用可能性,僅可能搾出現有資源先行嚐試。建廠所需資金投入成長率如果照目前六代廠、七代廠的方向跑,而沒有面板技術或是量產技術的進步,那麼市場投資人會裹足不前,因為他們不知道這種玩命式的escalation of commitments要到何時才會停止。面板廠業必需告訴市場與消費者,未來的面板供應除了廠房愈來愈大之外,有沒有什麼更exciting & inspiring的故事在。以前很喜歡看三星、Sony、LG等大公司所描繪的未來世界的生活想像,三星有一支面板與通訊技術的未來生活想像廣告,至今仍深印我心,可惜,好久沒有再看到這種廣告了…。


未來面板會像報紙印刷的生產方式?

[新聞] 深天馬幸好沒有投資TFT
深天馬(000050)澄清公告:截至目前,董事會未曾研究討論過“TFT-LCD”項目;本公司未曾簽署過該項目與之相關的意向性或正式協議。 看了這則公告,我們慶倖深天馬沒有投資TFT:雖然TFT面板價格連漲了17個月,國內股市也出現了京東方A這樣的漲幅超過1.5倍的牛股;但是,近期TFT面板價格大幅跳水,遠遠超過市場預期,也導致京東方A從7月下旬的13元重挫至近期的7.5元。
TFT價格上漲也引來了大量的資本投入,因此該行業將出現較嚴重的供過於求。
TFT是個需要大量燒錢的行業,如京東方A,雖然年初增發B股募集了近20億港元,但到2004年6月底,負債率仍高達74%,因此公司謀求境外分拆上市集資;由於深天馬規模較小,6月底,總資產不過13億元多,如果投資TFT的話,很可能要從市場上抽水。因此,市場對深天馬這則澄清公告反應相當積極———週五股價以漲停報收。
選稿:沈依倩 來源:新聞晨報 作者:崑崙證券黃碩


2005/04/22 更新 天馬回來了!!
天馬微電子決設面板廠
2005/04/22 經濟日報 特派記者張義宮/二十一日東京電

大陸最大STN廠的天馬微電子副總經理孫政民21日證實,投入TFT-LCD廠勢在必行,規劃做4.5代廠;他說:「為了及早跨入TFT產業,如有台灣的三代廠要出售,我們很認真考慮購買,轉作天馬迫切需求的中小型尺寸。」
天馬微電子是大陸手機、汽車電子、工業用、終端信息產品等的顯示器大廠,去年營收達1.4億美元,今年將超過2億元,在手機、汽車、手持式DVD等中小型TFT模組,主要向友達、奇美電、LG 採購,今年在全球有6億支手機市場,有六成採用TFT面板下,天馬將擴大對台商的採購中小型TFT模組。
傳聞天馬將以7億美元興建TFT廠,也有台灣業者有意加入團隊,孫政民21日日接受記者專訪時說:「我們規劃投資TFT廠,由於天馬是上市公司,宣布前會向主管機關申報,無法回應目前外界的多種說法。」
孫政民也是大陸光學光電子協會液晶分會秘書長,位在深圳的天馬微電子,是這次「東京顯示器大展」中的唯一參加面板成品展區的大陸業者。他說:「大陸當局規劃在北京、上海及深圳各設TFT廠,以深圳一帶是液晶面板主要的用地,今後天馬的發展會比前二家更有發展性。」
孫政民說,TFT投資是燒錢的產業,又要有龐大的人才、技術團隊,天馬是民營企業,投資必須特別慎重,將以良率易於快速拉高,風險性較低的4.5代廠跨入,一旦建廠的大旗樹起,將可吸引日、韓、台、大陸等的國際性人才加入團隊。

2004年9月15日

面板新聞亂紛紛 你相信誰的報導?

台灣新聞品質不佳,已經不是一天二天的“新聞”了!連BBS文章都有記者敢大方抄(還有改寫的咧!),素質可想而知。因此,寫產業新聞的記者,難免讓人懷疑他們是否真正了解他筆下的產業發生了些什麼事。

上星期與CIPO的學長聊天,提到『台灣的面板廠愈來愈會打新聞戰了!』。的確,從去年的旺季開始,一線廠與二線廠開始打新聞戰,一些“不具名”的面板高層發表不少言論出現在媒體上。台灣面板廠很懂得利用媒體的粉飾效應來掩蓋基本面不佳的事實,無論一線廠或是二線廠都是如此。

怎麼樣看出來是報載新聞是“訊息戰”?

第一個是看撰寫新聞的記者是誰,經濟日報、工商時報、蘋果日報、電子時報都有特定的記者在跑面板產業的新聞,他們的報導的公信力通常較為足夠。雖然難免有時會出現以下二點所提及的盲點,但是整體而言,他們的報導還是較值得信賴。

第二個是看“不具名”高層出現在報導中的比例有多高,個人認為,既然是不具名,對所發表的評論也不願意負責任,那麼就“參考參考”即可。“不具名”不一定真有其人,更不用說“高層”有多高了

第三個,看國內外產研機構的基本面分析(通常也跟外資的進出有連動)與面板廠所釋放訊息的違背程度。一家公司的表現能超越整體大環境的平均表現,所有的投資人與產業分析專家都應該對該公司肅然起敬,可是通常環境的力量會壓倒公司的個別表現。實力強的公司雖然受傷不重,但是也不可能優雅的閃過所有創傷。這一波的不景氣,從二線廠商所放出的消息來看,很多根本是空氣消息,甚至有些意圖不軌的意味在。一線廠商好得多,但多少也有那麼一點撩撥市場低迷氣氛的動作。以最近的新聞來看,大致上可以確定:接單的狀況在第四季好轉許多(並非全面好轉),但是價格戰會持續探底的機會仍可能出現(一線廠與二線廠的客戶差異與長短單契約簽訂會造成各廠商受創程度不一),LCD TV再等等吧
例如,目前彩晶雖然說不生產17吋的面板,換線成19吋及23吋的面板,但是實際上,彩晶無論在17吋、19吋或是23吋的市場上的影響力都不大。如果三星、LG想再降價(成本較低,有再降價的本錢),那麼市場的價格就可能會再降。於是,台灣面板廠仍然要面對價格下探的壓力,單一廠商的產品組合改變並不會因而改變整個大局勢(尤其是家小廠)。

基於報導的職責,記者對於所聽聞之事有報導之責,但是卻不一定有查證之實。查證與分析的工作就得由讀者來進行了。基本的供需判斷、廠商行為理論、IO、Game theory…一些理論基礎仍有助我們看到紛亂報導中的應有脈絡。

2004年9月9日

日韓面板業大動作聯姻 台灣面板廠缺席

一、事件背景說明

在面對無法拉進與韓國面板廠商的競爭差距,以及後進廠商的挑戰,合併的議題值得深入討論。以下針對國內面板廠商合併的阻力與可能引發合併的誘因進行簡短分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從2003年10月的三星與Sony合資計畫,愛普生與三洋,到日立、東芝、松下,日韓的TFT產業這一年很熱鬧。反觀台灣,在達碁與聯友合併後,友達入股富士通之後,台灣的TFT-LCD產業話題少了許多,轉來轉去主要是在『產能超越韓國』上打轉。

在2001年友達成立時,曹興誠曾說:『我仿佛聽見第一名的喘息聲。』。但以目前韓國三星與LG的生產規模來看,台灣一線的面板廠商要追上第二名的LG即有相當的困難度。以目前台灣面板廠商的產能來看,除非友達或奇美能將市佔率拉高到20%,否則並不足以韓國三星與LG抗衡。要與韓國面板廠商爭雄,透過內部成長的方式太慢,競爭中的廠商並非靜止不動,這也是為何友達與奇美很難利用積極的產能規模一口氣追上三星、LG的主要原因。因此,透過外部成長(合併)以快速拉大經濟規模與市場佔有率就成為就可行的策略。

客戶與技術來源不同是面板廠商的合併阻力?

為什麼期望台灣TFT-LCD產業的整併?除了金融機構可在其中獲利的誘因為而積極推動外,實質上,也是反映生產規模的重要性。儘管如此,台灣二線面板廠商對於合併態度都不表贊同。面板廠常用客戶基礎與技術來源不同作為反對合併的理由,可是這並沒有太大的說服力。

雙方客戶基礎不同,合併之後反而可以擴大對於需求面的接觸,對成長並非有害。如果客戶因為合併而流失,與廠商的管理合併事業的經營能力有關,與合不合併沒有必然關係。技術來源不同也不構成合併的阻力,達碁與聯友、奇美與IDT的合併案中,技術來源不同並沒有影響新公司的營運效能。

後進廠商挑戰 二線廠商壓力日增

在不具規模優勢的情況下,二線廠商需說服投資者如何因應後進廠商進場攪局的競爭環境下持續獲利。由於不具高階技術及規格主導權,台灣面板廠商能夠進行市場定位的空間有限,具有經濟規模產能仍是最重要的成長策略。在沒有後進者加入的情況下,台灣面板廠仍可以以內部資源擴展產能,但是中國後進廠商的進入使得目前五虎林立的競爭生態產生衝擊。

中國面板廠並非因為具有獨特的競爭優勢威脅台灣面板廠,而是中國面板廠的跳蛙策略直接對二線廠商帶來威脅。如同晶圓代工的中蕊,雖然短期內難以撼動TSMC、UMC的地位,但是已讓特許面對極大的競爭壓力。同樣的,中國面板廠商直接跳入5代廠以上,雖然是屬於沒有競爭力的投資,但是遍地開花的五代廠及低價競爭,整個產業將面臨極大的經營風險,尤其是居於二線的面板廠。台灣的二線面板廠沒有一線廠穩定的客戶基礎,所具有的規模也不夠大到可以拉開與後進者的距離,將正面受到後進者的挑戰。

考量合併帶來的正面影響

台灣面板廠的成立多半具有策略性質,集團利益考量下,合併有其困難性。例如,友達是明基開拓品牌市場的重要資源,廣輝目的在於支援廣達NB面板需求,華映的未來成長則需依賴LCD,彩晶則是華新麗華繼跨入DRAM之後的力作,要面板廠拋棄本位的思考,實屬不易。但是,與其受到後進者帶來的競爭壓力,以及在要素市場上的激烈競爭而被動的因應,合併後帶來的產能競爭優勢以及高產業集中度所帶來的產業秩序就值得面板廠商考慮合併的可能性。


2004年8月27日

面板淡季考驗面板廠實力 產業整合再成矚目議題

一、事件背景說明

第二季末開始的面板淡季,讓一、二線面板廠商體質良窳更加明顯,因此面板廠的整合議題又再度被挑起。以下,針對此議題進行簡短評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此次面板降價速度極快,二線面板廠在資金、成本結構及客戶基礎不若一線廠商,虧損及合併傳言又再次出現。此次供過於求的調整期間,市調機構給的預期從3個月到6個月之間都有,面板廠商之間的預期也大不相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對二線廠商而言,未來這3至6個月是經營壓力最大的時期。

在還沒進入淡季之前,友達與奇美已經先取得充足資金,可以因應規畫中的新廠建立,在旺季來臨之時即可發揮戰力。此外,友達與奇美在下游通路市場的佈建,在淡季之初即能立即反映至決策中心,進而調整產品組合與穩定客戶來源,一線廠目前與下游廠商已經逐漸達成價格上的共識,有效的保有下半年的利潤空間。相反的,二線廠沒有完整下游通路反饋市場訊息,客戶基礎不廣,目前即使面臨殺價至成本附近也得咬牙支撐以維持出貨量。二線廠因為資金的不足,新廠的建置也必需延後,導致無法立即抓住調整期後的供需反轉的商機。面板廠商間的水平整合發生機率隨調整期間長度成正比。此波調整期在一線廠與下游組裝廠商的共識下,或許會比市調機構所預期的調整期還要來得短,讓體質較差的面板廠有機會可以苦撐待變。但是快速的價格波動讓二線廠商無法有效因應,降價過急嚴重傷害體質,一二線廠的競爭力差距因而在此次淡季被拉得更大。由於競爭力差距被拉大,在下一波的供過於求來臨時,二線廠商若還不能有效改善經營體質,將成為被併購的對象

此次調整期的上下游關係也值得注意。雖然面板廠不可避免的要求上游零組件廠商降價,但是此次上游零組件廠商並沒有受到來自面板廠太大的降價壓力。從另一個角度解讀,可以看到面板廠商在這幾年來對零組件廠商的掌握程度提高,上下游之間的秩序較為穩定。尤其對一線廠商而言,因為較深厚的客戶基礎,不必全依賴殺價搶單,讓與之配合的零組件廠商也能有較佳的利潤空間。零組件廠商自然會與一線廠商維持較佳的關係,進而壓縮二線廠商在零組件上爭取降價的空間

二線廠商成功地定位,或是在下一波液晶循環被併購,這兩者對於產業的健康發展都是好事。整體而言,競爭的有效性已逐漸將面板業帶向較為穩定的階段。

2004年8月13日

阻止面板價格下探 監視器組裝廠減半釋單施壓效果不大

一、事件背景說明

據報導,宏碁總經理王振堂與三星、LG、友達、奇美四大面板廠溝通協商,宏碁將帶頭以減半釋單方式希望穩定面板價格。依目前面板商的供給結構,分析是否下游監視器組裝廠商此舉能夠奏效,及面板廠商與監視器廠商的互動關係。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根據市調研究機構的估計,15至20吋面板價格在未來6個月將有大幅的下降。價格的下降除了造成面板廠商的獲利壓力外,也造成下游監視器組裝廠的經營壓力。宏碁帶頭宣示減半釋單,目的即向面板廠發出訊號,深不見底的降價,傷害的不只是組裝廠,也會反過來帶給面板廠傷害。

以目前台灣面板廠商的客戶結構分析,長期合約客戶比重太低,低價搶短單以消化庫存及產能,成為難以避免的選擇。與台灣面板廠的客戶結構不同,三星、LG一向與美國電腦大廠維持長期的供貨契約,短單的比重低。實際上,這一波的降價與減產聲浪不斷,韓國面板大廠能隔山觀(台灣)虎鬥,部份原因在於穩定的長期合約客戶與高比重的自有品牌能消化產能。因而,下游組裝大廠,如宏碁,對三星及LG帶來的壓力恐怕有限。

因此,宏碁發出的訊息可以視為是針對國內面板廠及其旗下的組裝廠,尤其是友達與奇美。奇美在資訊展時將17吋監視器價格大幅調降搶市,銷貨成績亮眼。此舉造成其他監視器廠商不得不跟進降價,但奇美在資訊展後隨即調回資訊展前的價格。短期大幅度的降價造成消費者產生觀望心態,期待下波更低價格的促銷期,使得買氣遲滯。監視器組裝廠並非不知道面板價格的下跌趨勢,而是希望面板廠旗下的品牌監視器不要搶短線降價,造成消費市場的觀望心態,使得終端產品價格必需近乎“崩盤”才能再次帶動買氣。對於面板廠商而言,短期之間消化庫存的優先性大於毛利保衛戰,目前的促銷價對於面板廠及旗下品牌組裝廠只是少賺,配合旗下組裝廠採短期激烈降價的更達到快速去化兩者本身的庫存。但對於需要購買面板的組裝廠商,卻是採購難度提高以及庫存增加的雙重壓力。

由於監視器組裝廠數量眾多,即便少了宏碁的訂單,還有眾多廠商願意承擔跌價風險向面板廠買面板。因此,預期除非下游的組裝廠能有一定程度的聯合行為,單由宏碁減少釋單的行為並不足阻止面板廠商採取激進的降價行為。因此,可預期在未來半年的供需調整過後,面板供應廠商與下游組裝廠商應該會發展出更緊密的合作關係來面對供需反轉的情況,到時產業秩序可望更加穩定。

2004年7月30日

『減產說』效應分析

一、事件背景說明

友達在7月22日的法說會提出『減產說』,引發面板廠間是否跟進減產的討論。目前對於面板廠是否減產,有許多臆測與傳言,本文分析廠商行為與後續產業變化。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友達提出減產說,期望其他廠商跟進,讓供需達到均衡。但是,目前全面減產的條件並不存在,台灣面板廠各有盤算。有兩點重要理由為何難以達到全面性減產:
  1. 存貨水準差異:友達與奇美目前的存貨週轉天數達44天,彩晶與華映各為30天與27天,友達與奇美顯然有較大的存貨壓力。17吋與19吋市場並未如預期快速成長,使得友達與奇美庫存較以15吋面板為主的彩晶與華映高。彩晶與華映現階段不必擔心存貨壓力,採取將15吋面板價格提前降足,而仍可產能全面投入。
  2. 韓國面板廠沒有減產需求:韓國與台灣各擁面板半邊天,除非韓國面板廠願意減產,全面減產難以達成。

由於各廠商庫存與產品組合的差異,使得全面減產不易成功。以賽局理論分析,競爭環境愈激烈,單一廠商的減產不會帶動整體的減產。相反地,其他廠商在尚可獲利的情形下,提高現有產能,搶佔被釋出的產能原先減產的廠商最後也會加入增產,結果,在競爭廠商沒有充份訊息溝通下,反而造成更嚴重的供過於求

細究目前個別廠商的減產行為,是根據產品的組合進行調整。根據友達提出的減產規畫,打算減產17吋與19吋的產品以降低庫存水準。友達減產的17吋與19吋空餘產能,投入於標準的15吋產品,加上華映與彩晶表示會持續增加15吋產品產能,可預期整體產能不減反增,存貨壓力可能會轉移到15吋產品

九月開學潮目前是觀察存貨水準及應用產品需求狀況調整的第一個觀察指標。若面板的降價幅度夠大,能在返校開學期間引起需求的增加,則整體產能的增加會獲得消化的管道;反之,價格下跌幅度不足,導致需求仍不振,則此次的產能增加會帶來更多存貨的壓力,加重廠商的經營壓力。

2004年7月27日

《2》產能賽局

Tom: 

繼上週友達提出減產說之後,本週各廠商也開始釋出相關訊息,似乎有意圖凝聚減產的共識(目前大家還在觀望中),其中最有趣的大概是華映了,昨天才說不跟進,今天又呼籲:「其他面板廠要控制自身的產能開出,不要一味的增產與下殺面板價格,這對刺激市場需求並沒有好處。」轉得真是快。 

更有趣的是,工商時報的ㄚ丞(註:他跟焜耀兄的交情似乎不錯)也有感而發,叫各廠戒急用忍。  

看來「陰謀」都快變成「陽謀」了。不過,如此沒有正式協議的「陽謀」,在各廠有競租的強烈動機下,欲維持恐怕不易也不久。  

而值得關注的是,這波「難關」讓大陸稍有喘息的機會,讓潛在進入者有機可乘,深圳天馬似乎已確定要投資4.5代生產線,這將是第三家中國面板製造廠,預期國內業者跨入六代線的時程稍慢者,面臨的競爭將更為強烈。 另外,之前面板廠往往擁有較強的議價能力,之後也可能改觀,議價力將轉移至系統廠商這邊。明年甚至可能出現「虧」五十億或百億的俱樂部。

象王: 

看這次的減產事件,有些細節需要注意。 

從目前AUO與CPT所揭露的減產規畫,可以說那只是一種產品組合的改變,整體產能沒有下降。AUO減產19吋,原先預期19吋繼17吋成為主流尺吋,但是發現賭錯了,19吋的市場一直沒有起色。這可以看AUO、CMO第一季的季報表就可以看出。 

減產19吋能將目前供過於求的情況穩住?我看供需失衡不是因為非主流尺吋所造成的吧!?CPT要跟進減產?這根本就是標題殺人術。仔細看CPT的產品規畫,是把17吋的產能拉做15吋用,攻液晶螢幕與NB市場。 

今年液晶螢幕的市場不好,CRT的成長反而不錯,原因在於面板產能被挪去大尺吋電視面板。現在電視面板市場衝不太起來,大家又回頭殺15吋及NB、小尺吋面板等較為確定的市場。 

總之,這兩家根.本.就.沒.在.減.產。 這兩家的行為告訴我們一件事,殺價一定會出現,主流產品一定會大降價。減產嘛…我一直認為這是友達的風向球,試圖引導法人與一般投資人的行為。 

簡化一點來看目前減產“說”的行為,廠商是根據存貨週轉天數與存貨週轉次數進行決策。以AUO而言,目前天數是44天(去年同期37天),週轉次數不到10次。以CMO而言,目前天數也是44天(去年同期40天),週轉次數也不到10次。而CPT目前天數27天(哇!),的確現在講話大聲點。不過,整體而言,存貨水準跟去年差不多,從這些資料,更可以肯定,減產是減掉非主流面板產能,而非「標題殺人術」讓人預期的全面減產。 

關於潛在進入者,天馬會不會進入很難說,就算進入大概也是死得很難看。之前,對於京東方與上廣電多少大家都會有所顧忌,現在來個4.5代的天馬,老實說既不震撼,也不新鮮。 

注意一個訊息:天馬的面板投資是在宏觀調控下,造成的新投資轉向現象。在宏觀調控下,低技術水準的投資被終止,但是地方政府仍要好的建設成績,才會有這種轉向。多少有點輸人不輸陣的成份在,並非是基於經濟理性的決策。我想,搞不好天馬根本也沒做什麼深入評估。 

大陸的金融環境很難撐起面板產業的投資。查查京東方目前的財報,你就可以知道大陸國銀根本沒有辦法提供多少銀彈資源,所以只能靠海外的財務操作支撐。要指望大陸目前流動性差的證券市場提供銀彈,這也不太可能。不良的市場監督機制,讓京東方搞出掏空大戲,卻沒有人聞問後續發展?真是太黯然,太消魂了!!! 這種因為地方利益而產生的投資案,跟台灣一縣一大學的情況有啥兩樣?注定是沒有競爭力的投資。天馬會去搞TFT-LCD,另一個重大原因是原先的CSTN主力產品漸被取代。但是,這可以利用買3代線的方式進入TFT市場,不用大張旗鼓的投入4.5代。所以,我認為主要還是地方利益考量超越市場經濟的運作。 

系統廠商有沒有議價力,是個值得討論的議題。目前平均毛利5~8%,加上二大面板廠都有自己的系統組裝,很難說系統廠商有多高的議價力。明年虧不虧錢,主要還是供需的問題,跟系統廠商的議價力關係不大。

2004年7月26日

《1》產能賽局 友達減產 一虎三貓不理

這就是標準的賽局結果。怎麼可能一家減產,其他家會跟著減產?其他家還巴不得把你留下來產能吃的一乾二淨! 

先前,健保對於洗腎補助採總量管制,也就是洗腎中心洗得愈多,平均能獲得的補助愈少。當時有不少人認為因為洗腎中心都『理性』地看到總量管制的限制,『所以』會自動減少(或不擴張)洗腎規模。  

結果咧?洗腎中心的確是『理性』,大家都預期別人會退出,所以更應該加碼投資。 

同樣的,友達的減產根本不可能帶動全面的減產。所以上次才會說道,如果真的全面減產了,那表示這二虎三貓長期以來都有合謀的嫌疑,公平會要去查一查是否有不當拉抬價格的行為(:-))。現在可以看得出來,友達看到各廠商的反應後,哪裡會減產呢?搞不好持續產能全開,留住客戶為優先。所以,可以預見,沒有人會真的減產,反而是友達喊一喊之後,大家都持續原來的產能擴充計畫。結果是,價格滑得更快,面板廠傷得愈兇,消費者更快享受到便宜的應用產品。到時候,等台灣面板廠都紛紛受傷後,友達再以老大哥的角色出現,教訓其他小老弟沒有先見之明,哪像我們友達早知道這種情形,苦心防止災難發生,結果你們這些人胡搞造成供需大失衡,你們通通要負責啦~。呼呼,搞不好這一次都是友達的陰謀呢~(:->)

-------------------------------------

友達減產說 華映彩晶不跟進
記者張義宮/台北報導 2004/07/26 經濟日報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2/2149920.shtml
華映今 (26)日舉行法說會,對日前友達的減產說,預料華映將不會跟進。華映將轉戰筆記本型電腦 (NB)用面板,並利用產能空檔,加碼投入電視面板,為明年第一季底投產的六代TFT廠熱身。 ...緊接著於明 (27)日舉行法說會的彩晶,在其五代廠有每二個月增加1萬片玻璃基板的產能開出需求下,彩晶主管也表態不宜跟進友達的說法。 ...奇美電子主管私下表示,對於日前友達提出的減產說,由於每一家的產銷情況不同,要達到共同減產的基調並不容易。

2004年7月23日

《0》產能賽局 面板業對抗供過於求,集體減產有效?

根據簡單的賽局理論,台灣所有面板廠應該會陷於囚犯兩難的解。 

如果真的大夥都減產了,那麼公平交易委員會應該去查一查是否廠商之間有合謀拉抬價格之疑慮! 如同先前所討論的,目前台灣面板業最麻煩的是聯貸所用額度差不多沒了,還錢速度比借錢慢,很難在未來兩年內創造新的借款額度。 

對於那些猛發可轉債的面板廠而言,在產業景氣反轉時壓力更大。一堆投資人看勢頭不妙,嘿嘿,先贖回再說。 

前幾天的新聞有提到DRAM產業廠商都紛紛降低標準型產品的比重,目的在於跳脫PC業景氣循環的無間道。面板業要跳脫供需不均的循環,除了中小尺寸的非標準型產品之外,目前還看不出有哪些非標準化規格可以走。這算是長期的隱憂,希望汰弱留強的森林法則能在未來幾年內看到。樂觀一點看,之前大家不是都在鬼叫鬼叫面板太貴嗎?現在供過於求,價格跌足,讓消費者開心一下是會死人喔!? 

反正現在面板廠比從前強壯多了,該不會台灣的面板廠都是『紙糊的老虎,瘦弱的小貓』吧?相信面板廠撐過這一段黯淡期是沒有問題的。 

希望友達快跌破40元,我就準備進場了~

--------

搶救面板!友達帶頭喊減產監視器面板Q3降價10~15% 預估ASP下滑10%

電子時報 記者邵琮淳/台北 2004/7/23  

為解決TFT面板嚴重庫存問題,友達決定帶頭減產。友達董事長李焜耀22日表示,目前某些尺寸面板產品庫存嚴重,友達將放慢五代廠產能擴充速度,並將產能轉移至新產品開發上,希望透過減產,有效抑止下半年面板供過於求的狀況發生。 李焜耀表示,雖然友達減產,但其他面板廠未必會跟進,但如果大家都減產,將有利市場供需平衡。不過,減產是不是真能有效讓供需平衡,李焜耀也不敢打包票。他表示,目前看來,第三季面板供過於求比例約在5~6%,第四季隨著旺季來臨,應會縮減至3%。


2004年7月16日

日韓攜手穩定後市?

這篇報導不合邏輯:為什麼兩大廠攜手就會讓市場制序穩定?

這兩大廠的合作,沒有影響產能,而是影像技術與量產技術的交換,何來制序穩定? 

面板產業的價格變動取決於供需的變化,並不是任何一家公司比較保守就會讓市場價格穩定。 

因此,這一段話是沒有根據的: 

“當LG接受飛利浦的投資入股後,飛利浦負責財務與市場行銷,LG管製造,可以看出LG.Philips LCD對於價格與市場操作逐漸趨向穩定,未來三星與新力合作後,也可望產生部份潤滑,消弭過去激烈的價格競爭方式,這應該是大家都希望看到的較好結果。 ”
Sony並沒有生產TFT-LCD,這次的面板技術與產能還是三星的。所以二者的聯手並不影響原先整體產業的產能。兩者合作並非兩家大面板廠合併,不會讓市場走向寡佔,要穩定整體市場價格(或是與其他面板廠商共謀),就不是那麼容易發生。 

況且,三星與LG有沒有定價能力?這要看在哪個市場區隔。在15吋的市場區隔中,有定價能力的是彩晶與華映,在30吋的市場區隔中,有定價能力的是Sharp、奇美、三星。所以必需要搞清楚現在看的是哪個區隔市場再來討論定價。 

三星與Sony的七代廠從建廠到量產,如果真的能明年底量產,那真的會是面板業界的新創舉。但從量產到擁有價格議定力,那就再等等吧! 

陳泳丞記者最近的文章都偏向感性層面,卻少思考合理性。雖然用感性的筆法敘述產業發展並不是錯誤的,但是忽視經濟運作的合理性,單純以“敢拚、霸氣、努力”來說明台灣面板業的發展卻是明顯有問題。

廠商的策略呢?產業的結構呢?經濟發展的程度呢?這些問題過去我自己也沒思考清楚…對自己的期望也是能思考清楚這些內容後,能做出深入的分析。呂宗耀曾說過一句讓我欣賞的話:“公司經營只有數字是真的,多出來的文字都是多餘的”。他所指的,即是我們太過投入感性的思考,卻忽略商業運作中的數字邏輯,以及競爭的殘忍。雖然呂宗耀本人的文字也是活水噴不停…

---------------------

2004.07.16 工商時報 日韓TFT大廠攜手 有利穩定後市

陳泳丞/新聞分析

http://news.chinatimes.com/Chinatimes/newslist/newslist-content/0,3546,12050901+122004071600416,00.html

備受全球TFT業界矚目的新力與三星第七世代廠合資案,昨日進入廠房落成與初期裝機的階段,在這個少見的日韓大廠商跨國合資案中,雖然目前仍難以評估後續運作的實際成效。但從過去以來韓TFT業者與國際廠商合作的案例來看,新力與三星的攜手,將有助於提升未來整體TFT產業競爭的穩定度。

數位電視開播對平面電視發展的影響

一、 事件背景說明 

本文指出,必需要思考數位電視開播對於平面電視推廣的正面影響,而非僅注意供需失調的短暫價格調整。

二、 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近來對於面板價格鬆動的預期,使得投資人與分析師對於TFT-LCD產業的發展看法多空分歧。然而,價格的變化是產業長期發展的必經過程。這波價格下跌其實也有助於面板產業規模的擴大,提高LCD TV的普及。 

數位電視的開播與普及順利與否直接影響LCD TV長期發展。LCD TV與PDP TV都是適合數位內容發送的載具。目前傳統電視要加裝STB也可以享受數位節目,而LCD TV與PDP TV則可以直接收看數位節目。對於新購電視的消費者而言,在收看數位節目的考量下,平面電視的吸引力會比傳統電視機來得高,但前提是—平面電視的價格落到合適區間。而原來使用傳統電視的用戶,若在換機時考慮使用數位節目的因素,將以“STB+傳統映像管電視”與LCD TV進行比較,LCD面板的價格便十分關鍵。在將來頻道都將由類比轉成數位的趨勢下,平面數位電視的吸引力愈更加提高。 

因此,這一波的面板價格鬆動不應全以悲觀觀點看待。依我國面板廠商目前所擁有的現金水位,預估中的建廠計畫足以支應。面板廠商的體質已較前幾波液晶循環時改善許多,面板合約價格的下跌所帶來的傷害不若先前來得大(主要指一線廠商為主,修改20040826)。而依目前的價格變動預期,20吋與30吋兩大區隔將加速普及,對於面板廠發展LCD TV面板的規畫是有正面幫助。 

台灣的數位電視已於7月初開播,但是無論用戶與頻道業者都還未真正準備好。在中國大陸,更因為四套HDTV技術的同時競爭,今年內不準備發佈標準技術,延時到明年年底才會決定最後的規格。由於數位電視的前景有不少隱憂在,這也會連帶影響LCD TV等平面電視的普及時程。 

面板廠商與平面電視廠商必需思考,供給端的價格降低需要配合消費端的使用需求才能使市場持續穩定成長。目前STB廠商、頻道(內容提供)業者、平面電視廠商在面對數位電視時是各打各的仗。消費者很難直接體驗到數位節目帶來的收視品質提昇,光是平面電視業者想以價格下降吸引消費者,在推廣上較為吃力。在面板價格走低之際,善用(引發)消費者對於數位節目的需求,將是加速平面電視產業發展的可行方略。

2004年7月3日

數位匯流下的台灣FPD產業

一、 事件背景說明

通訊、網路、有線電視廣播和電子商務四項數位匯流(digital-convergence)整合是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台灣FPD產業所能扮演的角色是什麼?

二、 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數位匯流在行動電話功能整合上是最明顯的。未來的行動電話將加強整合通訊、數位相機、PDA、無線上網服務等,將聲音、影像及資料整合起來,儲存龐大訊息供隨時選取(on demand),並集互動功能於一身。不同於行動電話是在通訊的基礎上發展的數位匯流平臺,平面電視將在資訊傳送介面的基礎上發展成新一代的數位匯流平臺。 

日前開幕的蘋果世界開發者會議(WWDC)中,展示出鋁框的30寸2560×1600顯示器。這款30寸的巨型顯示器顯然是PowerMac最先引入到PC產業。30寸的PC顯示器相當於主流的LCD TV尺寸規格。蘋果的大尺寸的螢幕不只代表更佳的影像享受,也揭示更多的資訊處理能力的需求。在PC觀點下發展的FPD代表的是多樣化的功能,廠商期望消費者會懂得欣賞數位功能之美—例如,看到精采的節目片段,立即叫出影像程式在巨大的螢幕上進行編輯,仍然傳送給親朋好友;或是在多重分割的螢幕上,一邊上網聊天,一邊看新聞節目,還能監控家中孩子的玩樂安全。然而,對大多數消費者而言, PC業者提供的FPD願景美好,但卻太過複雜難懂。三星電子曾喊出“Digital Convergence”和“SAMSUNG DIGITall, everyone's invited”,其數位業務計畫可大致分成三個部份:個人多媒體,家庭多媒體和移動多媒體,試圖把半導體技術和IT以及資訊家電整合在一起。但是沒有人知道該怎麼“調配”這三者來形成實用化的數位商品。對於FPD產業而言,顯視器需要擔負起多少數位功能?FPD產業(尤其是面板廠商)要怎麼定位—是走向關鍵供應商角色?還是系統整合者的角色? 

台灣過去在PC產業豐富的生產經驗,在數位匯流的時代似乎是一大優勢。但是,垂直分工的生產體系卻使得數位匯流中最為重要的“整合”能力大大受限。在缺乏對於消費市場的敏感度之下,要求台灣FPD業者扮演系統整合者的角色顯然太過沉重。若是只是扮演專業的關鍵供應商角色,未來的生存空間受限於下游品牌業者。二兆雙星計畫已經為FPD產業立下良好的發展基礎,接下來要擴大FPD產業的規模,不能單靠資本的累積,而是需要在系統整合的角度上多所著墨。對於市場消費動向的了解,以及廠商創新能力的培養,都必需擺脫生產製造導向的思維,以開拓更大的市場空間。


2004年6月28日

整體產業-技術進步率與資本累積

主計處有編製產業關聯表,3年編一次,目前最新的是88年表(http://www.dgbas.gov.tw/dgbas03/bs6/nsecond1.htm)。產業關聯表作的是所謂的『投入產出分析(input output analysis)』,這可是Leontiev的貢獻(1978年諾貝爾經濟學喔!)。 

不過,好像知道投入產出分析的人不多,可能是常用產經的教科書中比較少編入這些內容。如果想要知道比較詳細的分析,上主計處的網站看所編製的講義。 投入產出分析大表中有一塊是所謂的『附加價值部門』,從生產總值扣除中間投入即為新創造價值。個別產業的中間投入率愈大,表示該產業生產所須耗用的中間產品價值較大,所創造之附加價值因而較小,屬製造型產業。以88年表來看,資訊產品部門的附加價值率跟食品加工差不多,都是18%。所以…我國高科技產業的全名應該是“高科技製造產業”,實際上我國高科技產業並沒有創造太大的附加價值。 

多因素生產力統計可以看得更細,投入因素主要含勞動與資本兩項,產出為附加價值(實質生產毛額)。多因素生產力統計可以了解附加價值的來源為何,這也是下面所附的工商時報報導的內容。 

從投入產出分析或是多因素生產力統計,都可以看得出來產業的技術進步程度。比較悲哀的是,台灣這幾年都只能靠資本的投入來換取經濟的成長。這就是Krugman所說的“亞洲經濟奇蹟”實際上就是生產要素的投入,而非技術進步的結果。大陸這幾年的快速成長,也是拜大量的生產要素投入所形成的。 

既然現在我國要推知識經濟,那麼就再看3年後是不是產業的附加價值提高了,技術進步的貢獻提高了,來檢視政府政策的有效性。
-------------------------------------------
科技掛帥貢獻不大 我技術進步率呈現低成長行政院主計處指出,我國近年來雖然科技產業掛帥,但促使生產力提升的能量多來自資本,技術進步的貢獻並無明顯提升,整體非農業部門(工業及服務業)的技術進步率雖在民國九十一年止跌回升,但僅成長○.三三%,顯示生產技術及效率的提升,仍相當迫切。  

主計處甫完成的「多因素生產力分析報告」指出,當資本投入增加、勞動力品質改善、生產效率提升或技術進步,都會使得一國產業的生產力提升,經主計處以模型加以釐清,發現近年來促使台灣生產力提升、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的主因是來自資本的大量投入。

主計處指出,以民國九十一年而言,非農業部門的實質GDP成長四.五%,這項成長率六六.六%來自資本的貢獻,來自勞動的貢獻僅一五.○%,至於來自技術進步的貢獻也只有一八.四%。  主計處指出,民國七○年代後期及八○年代初期技術進步對GDP成長的貢獻高達五成左右,但至八十五年以來貢獻度每況愈下,至民國九十一年已降至一八.四%。 主計處官員表示,台灣雖然近年來雖已由傳統產業升級為科技業,且科技產業產值大為擴增,但從這份評估看來,顯然產值的成長大多來自於資本的貢獻,而來自於技術進步的貢獻遠不如想像得多。  主計處運用兩種方式估計進步率,結果大致相同,非農業部門在民國八○年代前後技術進步成長率約在一%至三%,但八十七年後轉呈負成長,九十一年轉負為正。

于國欽/台北報導 2004.06.28 工商時報
-------------------------------------------
主計處詳細報告下載網址:http://www.dgbas.gov.tw/census~n/five/mfp91.doc

近年資本投入增加為促進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之主要因素。

台灣地區工業及服務業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於75-79年平均成長9.49%最高,逐期降至88-90年之3.33%。就近三年資料觀察,91年實質GDP成長已由90年之谷底攀升。

依各要素投入與多因素生產力對GDP成長之貢獻觀察,多因素生產力對實質國內生產毛額成長之貢獻率最高期間為75-79年之57.15%,80-84年間尚超過勞動、資本投入增加之貢獻,爾後其貢獻率漸趨薄弱,至88-90年貢獻率呈負9.53%。勞動投入對GDP成長之貢獻由71-74年之20.57%降至88-90年之負10.56%,亦呈減緩之勢。自85年以來,GDP成長主要係依賴資本投入增加,88-90年其貢獻率達120.09%,顯示工業及服務業實質GDP成長,於80年代後期對資本投入增加之依賴程度有趨加深現象。就近三年資料觀察,資本投入增加是維繫GDP成長主要因素,三年來均有六成以上之貢獻,而勞動投入與多因素生產力,除於90年高失業率與資本運用效率不彰,呈現對GDP負向貢獻外,且89年與91年之貢獻率均不及二成,且勞動投入之貢獻又遜於多因素生產力。

近年勞動生產力之成長,主要源於資本密集度之增加。

就勞動生產力觀察,在各期間之平均年增率以75-79年最高,達6.53%,而以88-90之4.02%最低。就近三年資料觀察,由89年之4.45%降至91年之3.10%。而勞動生產力成長之來源,在85年以前主要來自多因素生產力之成長,對勞動生產力成長之貢獻率逾58%,而85年以後則主要來自資本密集度(每就業者使用資本量)之增加,85-87年、88-90年之貢獻率分別為53.22%、90.46%,此外,人力利用度(每小時投入之就業人力)在各階段對勞動生產力成長之貢獻,以88-90年間受90年法定工時調降而呈17.46%之貢獻最高,其餘各階段均未超過6%。就近三年資料觀察,勞動生產力成長趨緩之原因,90年係因多因素生產力之衰退所導致, 91年則因人力運用度表現不及89年、90年所致。

2004年6月18日

台灣面板廠商的專利痛腳

一、事件背景說明

夏普要求停止進口台灣液晶電視,雖然此舉造成日本大通路商AEON決定暫時停止與夏普進行交易,使得LCD電視組裝商東元與面板供應商友達並非完全處於劣勢. 但是此次事件卻顯示與過往專利訴訟不同之處,值得予以深究。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過去兩年,台灣面板廠商紛紛與日本面板廠商結盟,例如彩晶與日立策略聯盟,華映與三菱電機擴大專利合作、友達入股富士通顯示技術公司,其中的重要目的就是擴大專利保護傘,減少專利與權利金糾紛。但是,此次夏普並非針對面板廠進行侵權行為的訴訟,而是禁止進口台灣製造的液晶電視,從此次事件,以及近來的專利侵權事件顯示三個重要特點:
  1. 日本產官對專利保護的加強:近年來,日本政府、產業界對於專利權保護的重視是前所未有的。廠商高端的製造技術已經不輕易移轉給國外廠商,並對各種侵權行為提出法律救濟。政府則積極以「知識產權推動計劃」針對縮短專利審查時間、仿冒品查扣、以及制訂與技術標準相關的知識產權規則。從日本富士通查扣三星SDI的PDP面板事件中可以觀察到官方的積極態度。
  2. 隔山打牛的專利策略應用:過去的侵權訴訟,多半發生在面板廠之間。即使是富士通申請海關扣押三星SDI的PDP面板,也是發生在PDP面板廠之間。這次夏普的行動,卻是面板廠針對下游製造組裝廠商,禁止進口其產品。直接對下游廠商施壓,迫使下游廠商不使用有侵權疑慮的零組件,這在LED與IC產業都曾發生過,但卻是在面板產業卻是首次。對於有侵權疑慮的供應商而言,這種策略極具效果,一方面藉由下游廠商對於零組件供應商施壓,另一方面讓其他下游廠商心生疑慮,降低與原零組件供應商的合作關係。
  3. 電視用LCD面板複雜技術所潛在的專利糾紛:不同於台灣面板廠商已經熟悉的資訊用LCD面板,LCD電視所採用的影像技術十分多樣與複雜,造成產生專利訴訟的機會也大增。對於剛跨入LCD電視製造的面板廠商,類似的糾紛將來無可迴避。尤其是台灣TFT-LCD生產是屬於垂直分工,如何避免本身及龐大的零組件廠商不慎踩到專利地雷,需要投入更多的協同努力。
以上三點顯示出日本產官的積極、靈活應用專利阻礙競爭者。因此,我國政府需持續追求專利制度的完善,而廠商在技術開發時的專利風險意識也需提昇,以面對LCD電視時代的多樣化專利訴訟。

2004年6月4日

日本政府推動液晶王國王位奪還戰

一、事件背景說明

根據5月28日日經BP的報導,日本經濟產業省在2001年提供153億日元資金預算,由夏普、日立製作所和精工愛普生等20多家液晶關聯企業聯合成立Future Vision(FV),從2003年中期開始,FV在仙臺的研究所引進試產線,目前正在以各公司提供最新開發成果的方式、摸索降低成本的方法,以期實現“每寸低於5000日元”的目標。日本經產省的產業的思維邏輯為何?對台灣產業界的啟示為何?(報導網址:http://202.85.169.139/gate/big5/china.nikkeibp.co.jp/china/news/ele/ele200405280114.html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大尺寸平面電視的發展有賴於整體成本的降低,從第五代、第六代的液晶生產世代經驗中發現,零組件技術發展速度不及面板生產,此一限制因素造成目前液晶平面電視的價格高昂。日本經產省成立FV,主要期望不依賴大尺寸化的生產技術,而是以累積的技術經驗與創新來達到成本的降低。簡言之,分析產經省的政策邏輯即為:降低設備、廠房、土地等固定成本投資,破壞現有的高進入障礙;以及技術創新製造新的進入障礙。

大尺寸玻璃基板進行多面取,提高產能,以降低單位成本是目前的主流思維。而依FV與夏普目前所進行的研究,都顯示日本廠商希望建立一次一枚的一貫化生產線來重新定義“液晶電視生產”。也就是說,日本面板產業試圖與現有台灣、韓國通產式(資訊與電視)的模式做一明顯區隔。日本廠商熟知品牌形象的經營需要與優良品質與服務的支持,屬於耐久財的平面電視適合已經有良好品牌形象與品質觀念的日本廠商發展。目前,由於韓國與台灣廠商的產能競賽,生產要素的大量投入,固定成本的提高,造成高度進入障礙。然而,在面板大尺寸化的競賽過程,韓國與台灣面板產業卻仍需日本零組件廠商所提供相對應的新生產技術。零組件的開發實力相當程度決定了產品品質的高低,這也是為何經產省需要集合零組件業者共同思考新的技術開發,以做為開發平面電視市場的支撐。

日本經產省所此次帶領的產業政策成敗尚在未定之天。不過,這給予國內產業政策制定一項好的思考指引。在資訊用面板市場已經為國內面板廠江山之後,複雜的平面電視市場不能單靠廠商以試誤的方式去尋求生存之道,政府政策應該扮演的角色即在於:辨視現有的技術存量與可行的市場區隔,並明確指出生產成本目標,以政策帶領產業結構轉型。

2004年5月20日

台灣TFT-LCD產業所面臨的募資壓力

一、事件背景說明

樂金飛利浦(LGP)規劃七月在南韓、美國二地同步掛牌,合計籌資達新台幣六百億元以上(折合十九億四千萬美元),預計對台灣業者帶來資金排擠效應(squeeze-out effect)。台灣TFT-LCD面板業者則紛紛利用國內聯貸取得擴廠資金。LGP在7月的募資的意涵及後續影響為何?國內資金是否足夠台灣面板業者因應未來的巨大投資?都成為近來備受關注的議題…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LGP在五代廠量產時程領先台灣業者約六個月,享受的利潤也多於台灣競爭對手。目前,LGP 在次世代生產線投資預計在10年內投入210億美元。此次LGP的募資一方面滿足自身資金需求,另一方面也帶有擠壓競爭對手生存空間的意圖。

今年友達、奇美、廣輝、華映合計聯貸金額達1580億台幣。今年的聯貸規模大與授信期間長,加上去年之前的聯貸,使得未來2~3年國內聯貸資金投入TFT-LCD產業將十分受限。筆者以目前五大面板廠對於未來2年的資本支出預估,高達5000億的資金需求,國內資金根本不足以因應這龐大的需求。這將迫使國內廠商將籌資管道轉向國外。因此,LGP在海外的掛牌所造成的吸金,將對國內廠商未來的生存帶來極大壓力。

以國內龍頭廠友達為例,今年資本支出850億元,其中預計450~500億以聯貸方式獲得,230億以折舊金額流入支應,剩下約100億來自獲利,今年友達並沒有資金上的壓力。但面對LGP的掛牌,友達仍啟動ADR增發計劃,預計籌資300~350億元。可見得LGP掛牌對於友達未來資金募集的影響,迫使友達必需在資金充裕時仍得啟動海外募資。不過,外資目前持有友達股份約23%,奇美約20%水準,相較於晶圓雙雄的持股仍較低,LGP掛牌雖會影響外資調整投資組合,但對二大廠而言影響並不會太大。

可以預見,海外資金將以投資組合的方式,集中在三星、LGP、友達、奇美電等一線廠進行調整。真正受到影響的會是華映、廣輝、彩晶。在國內聯貸資金有限,國外資金受到排擠,以擴大股本為犧牲換取資金是不得不然的路。日漸擁擠的資金市場為國內TFT-LCD產業的發展蒙上一層陰影。「以合併來增強競爭力」的說法或許又會在未來2年再度被提起,這種可能的發展值得業界與政府的重視。

2004年5月7日

日韓PDP專利長期戰爭的影響

一、事件背景說明

日本富士通4月6日同時在日本、美國控訴三星SDI侵犯了十一項關於PDP顯示技術的智慧財產權;然而,三星SDI卻反制提出訴訟無效。原先只是廠商間的專利訴訟,目前已經演變成兩國之間的貿易問題,訴訟的過程與結果將影響PDP產業的發展,值得觀察之後的發展。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此事件的發展受矚目的程度不亞於中、美因WAPI標準而起的貿易摩擦。起因於富士通於去年4月對各家PDP生產廠商索取權利金,各家PDP生產商紛紛個別於富士通協商。但三星SDI認為富士通的專利不過是應用美國廠商的技術,因而在美國提起富士通專利無效的訴訟。此舉導致富士通在今年4月6日同時在日本、美國控訴三星SDI專利侵權,日本海關並查扣日本三星進口的PDP面板以進行調查。

筆者認為此次的專利事件可能演變成長期訴訟,理由如下:
  1. PDP市場佔有率的變化:在各家的調查機構的報告中,都指出此一現象發生的可能性極高。韓國三星的市佔率擊敗富士通,即宣告韓國再度繼DRAM、TFT-LCD後成為產業的領導者。對於三星而言,PDP事業用以互補TFT-LCD在40吋~50吋空白區間,是目前大型平面電視的主流技術,不可能放棄此塊市場。韓國廠商一向有『不理性』競爭的傾向,一但進入特定產業,很少有撤退之舉。對富士通而言,PDP是未來支撐獲利的重要來源。富士通必然考量到TFT-LCD技術在大尺吋平面電視市場趕超過PDP的可能性,在技術的相互替代之際,領導廠商有更佳的優勢存活。此外,不同於三星還擁有TFT-LCD技術可供發展大型平面電視,一但PDP也被三星攻城掠地,在平面電視這個市場將受到重挫。
  2. 核心專利控訴:富士通控訴所遭到侵權的專利是PDP產業中十分核心的專利。這表示富士通已經將戰爭的情勢拉到最高。專利訴訟的結果如果是富士通敗陣,將預見其他PDP廠商將跨過此一專利天險,加速擴展產能。這對富士通是最糟的結果,但是對其他生產商卻是最好的結果。富士通不可能不知道這個風險,從此點推論富士通應有相當程度的把握可以勝訴。三星若是敗訴,其旗下PDP事業的發展將停頓,給予LG超前的機會;若是勝訴,將以一貫的成本優勢吃下大半市場。因此,對三星而言也是退一步即無死所,必然會不斷與富士通纏訟。
  3. 雅典奧運:雅典奧運所帶來的大型平面電視購買熱潮是激化本次訴訟的重要因素。日韓PDP廠商都想藉此機會拉開與競爭對手的距離。

訴訟雙方都因為本身強烈的策略意圖、面對訴訟失敗的嚴重後果、龐大市場利益,使得這場訴訟以和解方式收場的機會降低。對於台灣PDP廠商而言,三星若能勝出,將有助目前較為低迷的情勢。但在目前可能長期興訟的預期下,現階段台灣廠商意欲在此非常時期有所作為並不容易。

2004年4月23日

我國面板製造設備自主的契機

一、事件背景說明

全球最大的 TFT 化學氣相沈積設備廠美商 AKT 技術移轉漢翔航太公司、中華聯合與日本蝕刻設備廠YAC策略合作為YAC代工生產六代面板廠的蝕刻設備、工研院機械籌組上中下游共同技術研發聯盟並提出「FPD 關鍵設備與技術整合計畫」等近期事件,讓FPD設備本地化的議題受到極高的重視。以下針對設備本地化對於我國面板產業競爭力影響,以及政府輔導單位的角色提出分析。

二、事件影響與衝擊說明

在面板世代開始從第五代生產線展望第七代、第八代的生產線之際,意味著:第一,生產設備在地化設計、組裝、生產的必然趨勢,第二,面板廠商的競爭延伸至與生產設備廠商的合作關係之上。

我國面板產業在重要零組件已經在地化生產後,近期設備廠商也開始進入台灣市場,以爭取商機。過去由於內需市場規模過小,技術、人才的不足,使得本地生產設備自製率低,無法培植出具有競爭規模的設備廠商,而需仰賴日、美,甚至近來新興的韓國設備廠商。但是,由於第五代生產線之後的生產設備過於龐大,需要分拆以巨無霸客機來運送。未來新世代的生產線必然需要採用在地化生產,以降低運輸設備的昂貴成本與風險。

本地設備廠商的能力關係台灣面板廠商在次世代生產線的競爭優勢。面板產業價格波動大,廠商需精確的掌握生產進度與需求變動,對於設備能力know-how了解愈多,愈能提昇廠商對於生產進度的掌握。以三星為例,三星自身有半導體設備生產經驗,因此也延伸過去在這方面的能力,開發部分的生產設備,對於生產設備的know-how較台灣面板廠商為佳。尤其最近其五代生產線建置經驗值得注意。三星在完成五代線的移機測試驗收後,便不再讓原設備廠技術人員參與參數的調校,改由本身技術人員掌握,目的即在於不讓後進廠商透過設備廠商得知良率提昇的參數。在面對新世代的生產線,台灣面板廠商缺乏對於生產設備的掌握,但卻必需面對更複雜、技術層次更高的生產世代,這將不利於未來的競爭。

李焜耀曾指出友達必需與時間賽跑,無法給予本地設備廠商足夠測試的機會。點出目前台灣設備廠商面對美日韓大廠壓制下的劣勢。目前美日大廠願意與國內廠商合作生產設備,對於OEM有豐富經驗的台灣廠商而言,是個好的開始。政府獎勵台灣設備自製率提昇,除藉由國外大廠的協助外,另一重點在於如何建立風險承擔機制使本地設備廠商願意投資。輔導單位應能指出所欲重點發展的設備與技術為何,以專案發展方式讓國內外廠商加入,降低單一廠商投資的風險。輔導單位也應該促成國內面板廠商與本地設備廠商在舊世代生產線上的設備維護、更新上的合作,以提供練兵的機會。對於國外設備大廠除了提供租稅土地等政策優惠外,更可以利用合資條件促使國外大廠進一步深化與台灣本地設備商的合作。

以目前需求面的暢旺,為生產設備的成長提供良好前景。台灣本地設備商除了滿足國內的需求外,未來在提昇技術能力至一定程度後,更可以師法韓國設備廠商,進軍對於面板生產設備需求胃納量極具潛力的中國大陸市場。

2004年4月9日

TFT-LCD 產業下一階段的整合競爭

新聞背景:

2004/04/08 經濟日報 奇美電子將以LCD電視組裝取代LCM組裝線,今年初起開始積極運作,配合在南科設置LCD電視專區,並將部分LCM產能移至大陸,以高附加價值的LCD電視取代OA模組。奇美電子副總經理林榮俊表示,由於奇美電子已經吸納南部地區的大量人力,必須減少LCD組裝廠的規模,將人力移到LCD電視的生產。

新聞評析:

台灣TFT-LCD產業歷經2003年的產業景氣翻轉,今年在上游零組件缺貨,下游需求暢旺的帶動之下,2004年的經營表現依舊看好。國內面板廠商的五代廠良率已經逐漸穩定,廠商皆已開始佈局第六代、第七代的投資。康寧、旭硝子、碧悠的玻璃窯爐都將於明年開始步入量產,加強台灣做為面板生產基地的優勢。彩色濾光片廠商紛紛與面板廠商結盟或合資,上中游步入垂直整合。從中游面板、上游玻璃、彩色濾光片的變化,可以看出台灣面板產業進行新的穩定期。不同於2003年之前廠商、投資人對於此產業發展的正反兩極看法,現在大家關心的是台灣TFT-LCD產業如何在下個時期維持競爭優勢。

現階段日韓的競爭優勢

日本TFT-LCD產業放棄大尺寸面板的生產(夏普除外),生產上轉向中小尺寸,或是撤出(採合併與合資等重整方式),著重在技術研發與產品開發,以增加高附加價值產品的產量。例如,NEC液晶Technology即宣佈在2004年末停止PC用液晶面板的產品生產。改以NEC設於上海的合資公司為採購對象。這個趨勢,從2002年日立分割LCD部門,松下和東芝合資成立的東芝松下顯示科技公司,三洋轉向LTPS…便一直持續。在TFT-LCD大尺寸生產上失去的優勢,日本廠商在PDP上積極佈局。富士通、日立、松下、先鋒等積極擴產,期望能在薄型電視市場上取得主動權。日本零組件與設備廠商因為技術優勢,一路展開從韓國、台灣、中國的佈局。隨著日本、韓國面板大廠陸續展開在中國的投資,零組件廠商可預見會逐漸進入中國。整體而言,日本TFT-LCD產業整體的優勢仍在,無論在技術、人才、市場動向的掌握上仍較台、韓為優。

韓國近幾年的發展,藉由集團內的『良性循環自我增強』機制不斷成長。先在TFT-LCD的生產上壓迫日本廠商,PDP生產也循相同模式擠壓日本廠商,甚至OLED的生產都試圖追求世界第一。不同於早期日本廠商將面板視為單純生產單位,韓國廠商將面板生產視為重要的策略執行單位,重視與其他集團內部的搭配。韓國廠商採取遍地開花的策略,原因在於廠商集團內部即可以創造強大的需求。藉由自有品牌、代工、家電銷售管道使得內部中游的面板(包括TFT-LCD、PDP、OLED)有生產上的經濟效益,更進一步支撐上游的零組件供應與設備製造。整體而言,韓國廠商在TFT-LCD產業的優勢源於自身集團內部“供給創造需求,需求創造供給”的自我增強循環。

下一階段的競爭

下一階段的競爭是複雜的上下游整合的型態。

首先,上中游的整合已經逐漸緊密。零組件廠商需面對配合面板大廠客製化的壓力,必需與面板大廠形成接近垂直整合的關係,尤其以彩色濾光片情況最為鮮明。面板大廠在降低本身交易成本的同時,使得零組件廠商必需承擔資產專屬投資而帶來的退出風險。面板廠商有更佳的能力能吸收不利的零組件供需波動,使得上中游的生產趨於穩定。中游的面板投資在七代廠投資尚未全面進行之際,目前的五代廠為廠商維持競爭優勢的主要來源。對於先進入五代廠量產的韓國廠商,五代廠主要是提供產能的優勢。對台灣面板廠商而言,五代廠用途多樣,一方面做為快速提昇產能拉高市佔率的利器,一方面做為多樣化產品佈局的試探,一方面也做為次一世代生產線的練兵。

其次在中下游的發展,目前可以看出各面板廠對於本身定位已經逐漸清晰,有兩類群組可以被劃分出來。第一類是以三星、LG、友達為主的策略群組,朝向大小面板通吃、資訊用與家電用面板兼具、多種新興技術佈局,以自身下游需求刺激並支持面板的生產。夏普、奇美,則是以強調LCD TV為主的另一群組,強調技術的優越性,強調差異化與獲利率,主要針對LCD TV市場。廣輝未來可能朝第一類群組演進,彩晶則朝第二類群組演進。從策略群組的角度分析,這兩類群組未來的發展牽動的會是下游銷售的佈局。

第一類群組的廠商本身具有自有品牌與代工、家電與資訊的雙重身份。友達的母公司明基在家電通路方面實力弱,家電通路在維修、品牌形象、毛利皆有較高的要求。因此若要開發習於家電通路購買的顧客,得適應家電通路販售模式,開發適合家電通路性質的產品。對於三星、LG在家電與資訊通路實力皆佳的廠商而言,則可以在家電通路與資訊通路進行差異化的佈局。因此,筆者預期,現有的家電通路與資訊通路的調整主要會透過此群組廠商的推動來進行。有可能走向資訊與家電通路的整合,也有可能維持家電與資訊通路的差異性。

第二類群組重視產品的定位,會間接影響第一類群組對於通路經營的走向。夏普扮演的是指標性角色,試圖在LCD TV市場上定義液晶電視所應有的樣貌與性能。夏普所提出的產品設計、市場銷售策略都會影響LCD TV市場的走向。奇美在LCD TV市場的經營,目前著重在廣視角、反應速度、色彩飽和度、動畫品質、亮度等突破性液晶電視相關技術。奇美扮演的是助攻的角色,在LCD TV面板生產版圖中成為主要供應商,配合並支援沒有面板的家電、資訊廠商開拓市場。不過,從奇美設立LCD TV在台的組裝開發專區,也可看出主導未來液晶電視開發的企圖心。

兩類群組仍有重疊之處,目前的區別也不是那麼大,甚至未來可能還有更細的區別。不過主要的趨勢已經可以看出產銷整合模式會是未來競爭的關鍵。面板廠商不再只是關心產品是否能滿足市場需求,而是進一步去掌握市場的變動,並且創造出需求。台灣TFT-LCD產業的競爭優勢單靠資本投資是不足的,新的整合上中下游的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能否與世界大廠競爭,才是關鍵所在。

2004年3月26日

『品牌與通路』:台灣TFT-LCD產業的下一步怎麼走?

新聞背景:

IEK 產業分析師陳嘉荔指出,與日本及歐美國家不同的是,台灣的優勢在於「製造」,但在品牌通路及關鍵零組件方面,則落後於日本及歐美國家,甚至也落後於主要競爭對手韓國之後。 陳嘉荔表示,雖然現階段台灣僅有製造組裝優勢,但平面電視的大眾化提供給台灣平面顯示器業者一個機會,台灣在IT產業及家電製造有良好經驗,廠商應把握生產製造成本優勢快速切入產業鏈,尤其是家電業者在掌握關鍵製造技術、品牌認知與行銷通路均有優勢,現階段家電業者的機會優於資訊業者。
中央社 (2004/03/24 13:37)

新聞評析:

台灣TFT-LCD產業下一步的品牌與通路要怎麼打?這是目前令人關心的議題。從產能與產值來看,“五個打二個”的結果由ITIS計畫中可得知,今年第四季(Q4)我國大尺寸TFT產值的全球佔有率將達四○.六%、可望超越南韓,但全年平均仍將以四○.二%屈居第二,要等到明年才可望以四一.五%的水準領先南韓。產能上,藉由上游零件供應的逐漸完備,面板廠商與下游組裝業者的合作,目前已經拉近甚至超越韓國產能。要再進一步的提昇產值,則要從品牌與通路來做起。

目前台灣五虎友達、奇美、華映、彩晶、廣輝中,友達與奇美有整合至下游的品牌與通路。友達與母公司明基分進合擊,由友達提供面板產能,明基主打自友品牌商品與及通路的佈建。明基最近不斷拉高對於歐洲市場的開發力道,大手筆贊助歐洲足球賽。奇美則是在去年年底以旗下的新視代科技與美國西屋策略聯盟,新視代的全系列液晶電視以西屋品牌在美國銷售,雙方擬藉由西屋在美國市場的品牌、通路,結合奇美與新視代在產能提供與組裝的支援,開拓美國電視市場需求。除此之外,其餘國內面板廠商並無明確的品牌與通路計畫。

日、韓家電大廠對於品牌與通路的掌握仍非國內廠商可以比擬。日本家電廠商長久以來累積強大的品牌形象與市場佔有率,他們深知怎麼賣電視,現在要做的是不斷教育消費者液晶電視的優點,深植其品牌形象。一但面板價格達到普及價(韓國次世代成長動力計畫預計2010年前,達30吋液晶電視面板每吋七美元的成本目標),日本家電廠商並不怕消費者轉向其他品牌。尤其在日本逐漸失去面板產能的優勢之後,將資源傾注於價值鍊中高利潤的技術、品牌、通路部份,使得策略更顯靈活。韓國家電廠商沒有日本廠商如此堅實的品牌形象,但是藉由『話題』營造,使得能見度提高。為何三星、LG在國際主要大展中一直強調“業界最大尺吋面板”?其作法就是藉由媒體的報導向全世界的買家說明技術實力,只要先讓消費者眼光瞄過來,之後就是讓消費者眼睛聚焦在自己的品牌產品之上。

相對的,筆者並不認為國內家電廠商能夠以本國經營品牌的優勢,轉向開發國際性的品牌市場。雖然從去年下半年開始,不斷傳出國內家電廠商東元、聲寶等不斷接獲大單,但卻多為通路品牌(促銷型產品),且非以掛自有品牌的方式銷售。即使在台灣,國內家電電視品牌一直沒有辦法突破日商品牌的包圍,更何況要打國內家電廠商不熟悉的海外市場。即使在國內液晶電視市場上獲得領先,家電廠商並不具備將本國優勢轉換為在國外經營的能力。綜合言之,影像畫質處理技術並沒有獨到之處,面板掌握在面板大廠手中,行銷通路並未比資訊大廠完整,不必過度寄望台灣家電廠商打開品牌通路市場。

藉由家電業者去經營品牌與通路市場,家電業者並沒有比國內的資訊業者多佔些什麼便宜。反而是近年資訊業者成功打開歐洲品牌市場,說明資訊業者並非拙於經營品牌與通路。從宏基、明基、華碩等成功案例,可以知道資訊廠商的品牌意識與經營能力已經超越傳統國內家電大廠。資訊業者應體認自身優勢,在既有的有限資源基礎上進行延伸。由於歐洲對於新興品牌接受度高,如明基挾友達面板產能的優勢較具有開拓市場的機會,這也是未來觀察台灣TFT-LCD產業是否能更進一步發展的重要觀察指標。

2004年3月12日

第六代生產線建置及其策略發展意涵

新聞背景

在廣輝明確宣佈其第六代生產線的投資計劃後,台灣面板五虎六代線全部到齊。根據目前台灣面板廠商所揭露的量產時程規劃,明年第三季、第四季新生產線將開始進入量產。第六代,甚至第七代生產線的投資能否有助於台灣面板廠商拉開後進的大陸廠商,追趕上一直穩居冠亞軍的韓國三星、LG?

事件評析

最近半年,受惠於面板應用需求面的快速成長,上游零組件的缺貨兩大因素,使得台灣面板五虎在去年年底第一次出現全部獲利的盛況。這一波的供需失衡,使原先體質較差的面板廠商得以獲利改善體質。更重要的是廠商在資金的籌募上不虞匱乏,有充裕的資金才能展望未來的成長。從各廠商所提出的投資計畫,便可知道廠商的積極程度。

但是,六代廠的投資具有嚇阻後進者以及趕超領先者的能力嗎?還是僅是一種維持既有產業地位的必要投資?如果是前者,那麼面板產業將進入高度集中化的階段。在產業經濟的理論中,廠商家數少,有動機進行合謀勾結,抬高市場價格以獲得超額的利潤,廠商將享有穩定的相對市場地位與獲利。如果是後者,這代表台灣面板廠商必需面對更加嚴苛與混亂的競爭環境。

以目前TFT-LCD替換CRT螢幕、NB面板、以及LCD TV三大需求來分析,所有的分析報告都是呈現一片大好的情況,也就是說短期或許會有供過於求的現象,但是長期而言卻都是供不應求。這使得後進廠商有更多的動機持續投資,只要產業還在成長,每家廠商都會認為自己是最後存活下來的那一家。目前台灣面板廠商所面對的後進廠商是大陸的京東方與上海廣電,對於台灣廠商而言他們是屬於“不理性”的競爭者。如前所述,台灣面板廠商預計明年六代線正式啟用,此時的京東方與上海廣電可能還在五代線提昇良率的痛苦階段。理性的競爭對手應該思考在競爭力被逐漸拉開之時,“承諾昇高”可能帶來的危險,應思考定位調整或是離開產業。但從東北吉林彩晶的例子可以知道,即使虧損累累,技術落後,只要有政府國家的支持,大陸面板廠商不會輕易的退出。此外,在面板產業的投資在第七代可能是極限的預期下,京東方與上海廣電即使無法在六代生產線上即時追上台灣廠商,也可以用較落後的生線線世代以增加生產線的方式因應。另一組“不理性”的競爭者是韓國的三星與LG。他們的不理性在於不輕易退出任何一個已經跨入的產業。三星與LG一路從1975扭打(struggle)至今,但對外卻共同建立起韓國強大的TFT-LCD基石。不用台灣廠商或是大陸廠商的壓力,只要三星或LG一方存在就會刺激另一方不斷成長進步。不輕易退出的性格加上強勁的對手,使得台灣面板廠商疲於不斷投資追趕。

綜而觀之,台灣廠商很難藉由六代線的投資達到創立新局的目的,更可能要面對的是“不理性”競爭對手的複雜競爭環境。第六代線的投資是另一個階段的開始,廠商必需更重視產品組合策略。夏普明確的定位各世代生產線的功能,清楚說明未來的發展。DisplaySearch的報告即指出夏普雖然產能不是前三大,但是在LCD-TV面板的影響力卻是無與倫比。這清楚說明了生產線的產能是個重要的“載具”,但更重要的是“內容”豐富與否。台灣面板廠商目前仍有整體產品設計能力不足,市場研究不深的普遍問題。面對可能混亂的競爭環境,最好的策略就是找出自己的有利定位,這或許是政府或是面板廠商在關心下一世代投資時的重要前提。

2004年2月27日

從台灣角度看液晶電視的"中國命題"

新聞背景

“國內企業不約而同地把眼光投向了液晶電視,遺憾的是,它們既在面板供應上受制於人,也暫時無法以規模組裝降低成本,它們如何將約束條件化解於無形?…更使人吃驚的是,從2003年3月開始,國內各大彩電廠家的液晶電視的生產線實際處於半停產狀態。…可以想像的是別的國家與地區自然不甘心受制於人。中國大陸也參與了這場涉及源頭的爭奪戰。目前最新的消息是,由京東方和上廣電投資的兩條五代線正在興建,只是尚未投產。因此至少到目前為止,國內彩電企業要獲得液晶電視面板,仍然只能求助於外購。”
~2004年02月26日 來源:南方週末

事件評析

中國家電廠商在電視用液晶面板取得困難下,使得綿密的銷售網路與本地品牌知名度的優勢無從發揮。中國的家電廠商現在只能外購液晶電視最核心的TFT-LCD面板,即便是到2005年,30吋以上大尺吋液晶彩電用的TFT-LCD面板仍然要外購。這個現象便是目前中國廠商所面臨的液晶電視“中國命題”。

中國在TFT-LCD面板的大尺寸生產是在這兩年才有明顯的進展。儘管投資風險大,中國企業仍然積極進入這個領域,地方政府也持支持態度。去年,京東方在以3.8億美元「槓桿收購」韓國現代TFT-LCD業務幾個月後,再耗資110.5億港元,收購全球出貨量第二大(包含代工)的台灣顯示器大廠冠捷的股權。2003年年底,上廣電與NEC在上海合資生產TFT- LCD,公司投資總額為4億5千萬美元,其中SVA與NEC分別擁有75%與25%的股份。這兩家公司也均投入五代廠的投資,預計的五代玻璃基板月產能各為六萬片與四萬五千片左右,預計要到明年第一季與今年第四季才進入試量產階段。

即使有這京東方與上廣電這兩個標誌中國液晶產業發展重要的投資案,面對起飛加速中的液晶電視產業卻顯得無力。這個產業就是規模的較量,是資金雄厚程度的較量。除此之外,順利發展TFT產業的成功關鍵在於完整的上下游配套措施。從台灣的發展來看,在玻璃大廠康寧及旭硝子宣布在台設立玻璃熔爐後,整體產業聚落已經相當完整。台灣面板大廠在新世代生產線的規劃、投資明確,政府土地、稅賦政策的配合,都加速成長的動能。從目前面板大廠的搶人大戰,也可以知道維持成長的動能,充足的高素質人力資源十分重要,而中國目前卻無法提供足供的人才資源。友達董事長李焜耀即指出,現階段大陸要發展TFT的困難還很多,包括資金與人才的取得都是瓶頸。

先前,曾傳出擔心台灣面板廠商循半導體業者的腳步前往中國投資的聲音。依目前態勢,除LCM之外,上中游台灣廠商前往中國投資並無法享有比較優勢。台灣廠商在目前聚落的生產型態下,也已經培養出不遜於韓國大廠的競爭優勢,這個優勢不是那麼容易移地轉移或是複製。在台灣、韓國兩國廠商的激烈競爭下,此產業的以時間為基礎的競爭(Time-Based Competition)也使得中國無法追上。

因此,有心跨入中國液晶電視市場的台灣廠商,現階段應把心力著重在於如何開拓經營中國內銷市場。目前液晶電視仍屬高價高利潤的家電產品,有能力購買的消費者並不會全然從價格為考量出發點,此時品牌形象十分重要。台灣廠商在目前具有面板供應與技術的優勢,可以合理的價格推廣優質的產品形象。在三星、LG逐步明確建立對於中國平面顯示電視市場經營的明確時間表之際,台灣廠商也應有明確的規畫。畢竟,此時液晶電視的“中國命題”,對於台灣廠商面言卻是個機會窗口。

2004年2月13日

台灣PDP產業的挑戰

事件背景

…據瞭解,日本富士通已通知台灣PDP技術合作夥伴──台塑集團旗下的台朔光電,要求改變PDP技術授權條件,台塑集團六人決策小組因此被迫「慎重考慮」,必須評估PDP市場未來發展前景。台塑集團不願證實台塑未來是否退出PDP市場。一旦台朔決定退出,台灣就剩下華映一家生產PDP,這是另一場面板市場洗牌大戰,其實就是全球大尺寸面板大戰的一部分,台灣目前在LCD面板領域領先日本;但在PDP市場,台灣已被日本技術專利綁得死死的。…
2004-2-10 中華液晶網

事件評析

我國PDP面板產業主要的業者為華映及台朔光電,然而面對日、韓PDP面板廠商大幅投資、積極擴增產能,台灣PDP面板廠商目前即面對是否持續投資擴增產能,及如何調整擴產腳步。

市調機構普遍預測LG與三星在2004年的市場佔有率將超過所有日本製造商加起來的佔有率。iSuppli/Stanford Resources最新的分析即指出PDP產業供貨商眾多,激烈的產能競爭所造成的結果是部分業者可能退出市場。
日韓業者的產能規畫,在今年第一季PDP產能已經陸續開出。韓國三星SDI一廠的月產能5萬片,二廠月產8萬片PDP,目前正進行三廠的興建,在三廠啟用後,月產量將由目前的13.1萬片大幅擴增到25萬片。LG電子在今年七月三廠加入,二廠採多面取工法後,預期到明年上半年月產量將擴增到20.8萬片。

日本方面,FHP明年新廠落成後,月產量由目前的7萬片擴增到12萬片。Matsushita明年的月產量預估將由目前的9萬片增加到14萬片。日前,Pioneer以400億日元收購NEC的PDP業務部門,明年的月產能將達14.7萬片。

過去PDP電視市場未能起飛,主要仍是受到產能限制影響,在目前業者產能開出,並可能造成供過於求的情況下,價格的競爭也將隨之而來。不同於國內TFT-LCD產業已經形成的上中下游完整產業結構,至今PDP產業仍只有少數的零組件供應商投入。台灣廠商擅長的垂直分工生產網絡並無法在PDP產業中順利展開。加上日商有了TFT-LCD的前車之鑒,不再輕易的移轉技術,使得台灣PDP產業開展並不順利。以目前台朔的PDP電視面板生產線目前僅達到1萬片的滿載產能,與日、韓大廠相較規模實在過小。即便明年華映的7.5萬片的新生產順利投入,明年國內的PDP總面板產能也不及10萬。面對今年即將可能由韓國廠商帶動的價格戰,這使得台灣業者必需慎重考慮在PDP市場的未來發展。從目前的競爭態勢,必需要有足夠大的產能才有資格在這一波的淘汰賽中存活下來。在華映計畫性地將PDP獨立營運下,華映的PDP事業部將有較高的發揮空間,台朔可把握機會與華映攜手合作,共同建立生產體系。以台灣廠商目前有限的產能與技術能力,只能先集中資源以站穩腳步,繼而再談逐鹿全球!

2004年1月30日

「液晶之王」的經營戰略的啟發

事件背景

夏普37英吋機型降價10%
龜山工廠是全世界首家從液晶面板到電視機實現一條龍生產的工廠。因此,其生產效率的提高將會帶來多大程度的成本優勢,目前已經受到了整個業界的極大關注。夏普對此沒有公佈具體數字。不過,對於此次即將上市的37英吋產品的70萬日元建議零售價,該公司董事兼AV系統業務本部長奧田隆司表示:「與過去的37英吋產品相比,功能提高了,比如具有PC卡插槽等,而價格卻下降了約10%」。
2004/01/29 日經BP社報道

事件評析

即使目前三星、LG是全球TFT-LCD面板最大的生產製造廠商,但是「液晶之王」的桂冠至今仍未從夏普手中交出。過去TFT-LCD被日本視為是國寶級的技術,但是如今日本TFT-LCD業者的投資每下愈況,根據DisplaySearch的估算,南韓面板廠今年擴廠金額將占全球總投資額二八%,中國占一一%,而日本僅佔一○%。在其他日本廠商棄守國寶級技術的同時,只有夏普不斷的投資新世代的技術與設備。對夏普而言,TFT-LCD不只是國寶級技術,而是夏普的靈魂。

對大多數原先研究生產TFT-LCD的日本廠商而言,TFT-LCD不過是集團中的一個單位。但TFT-LCD進入量產以追求規模經濟的時期後,除了不斷投資新設備廠房的侵蝕,還要承受面板價格循環變動的衝擊,因此TFT-LCD事業單位自然慢慢縮小規模。出售、技術移轉、合併成為集團對TFT-LCD單位的處理之道。但夏普自從投入TFT-LCD產業之後,其運作已經與TFT-LCD緊密結合,在許多方面,夏普可以說是TFT-LCD產業的先驅者。在技術能力的表現上,例如LCD產品回收技術、3D液晶顯示、液晶面板上整合音頻電路、超高解析度TFT-LCD…等。在目前大多數業者技術能力差不多,僅能在不斷追求大尺吋的競賽中獲得注目,更加突顯夏普的技術深度。夏普總裁町田勝彥2001年曾表示:「我們不會讓液晶市場陷入與DRAM相同的命運。」更說明了夏普在TFT-LCD產業中領導產業方向的實力。

進入量產時期後,液晶市場看似一塊從天而將的大餡餅,但其實為了做這個事關公司命運的餡餅,夏普更是費了一番苦心經營。夏普於2001年1月推出「1英吋相當於1萬日元」的具有價格競爭力的產品。夏普也進一步調整能夠量產更大尺寸、更有價格競爭力的產品的體制。日本三重縣龜山市建設25英吋至40英吋大畫面液晶電視的第六代新工廠。原先預定將於2004年5月正式開工的新工廠,已經提前於1月5日產出首批產品。由於從製造到組裝都在同一地點進行,因而大幅減少了運送成本及人工費用。由於「一條龍」生產線的效益,37吋產品為70萬日元,32吋為53萬日元,26吋為42萬日元,皆較過去的產品價格競爭力更高。2004年5月還將推出可量產的45吋液晶電視,目前其他TFT-LCD廠商尚無法建立這麼大尺吋的量產技術。

對於目前不斷追求產能的國內廠商,夏普的經營戰略可以提供什麼樣有用的啟示?

首先,最基本的仍是優良技術能力的掌握。國內廠商對於技術能力的強調多半在於製程、量產技術方面。但是夏普的例子卻顯示出技術能力與市場需求的結合之重要性。為何要研究TFT-LCD面板與音頻電路的結合?目的在於,手機製造業者希望能製造出消費者心目中的輕薄手機。為何要研究回收技術?原因在於意識到日本、歐洲市場的環保法規變動趨勢。為何要建立高解析度顯示技術?原因在於小尺吋的手機上可以提供更佳的使用體驗。因此,技術能力是廣泛的了解社會、經濟動向,以TFT-LCD技術為核心開發出面向市場需求的產品。過去只重視量產技術的國內業者,在面對即將起飛的LCD TV市場,更應該體認到要對消費市場進行更細膩的觀察。

第二,建立有差異性的生產體系。同樣是第六代生產線的規畫,夏普很明確的確立以LCD TV為主的一條龍生產線,但國內廠商並沒有清楚的規畫出第六代生產線的產品規畫。這突顯出國內廠商在追求快速量產、建廠的過程中,期待『從做中學』的方式找尋可開拓市場的習性。目前多數廠商都宣稱可以彈性調整生產線以符合市場的需求,但實際上卻是廠商同時生產類似尺吋的產品,等到無利可圖之時,又再度一窩蜂投入下一個相同產品,結果造成市場價格混亂,利潤的破壞。

因此,台灣業者應思考,在資金上的籌募已經能支應未來5代生產線的投資之時,進一步就得思考如何有效率製造有差異性的產品,而非以逐水草而居的方式找市場。

2004年1月2日

從美國FPD市場看PDP與LCD TV之爭

FPD產品在美國假期購物銷售旺季的結果是LCD TV慘遭失敗,PDP、背投影電視確立在北美FPD市場的地位。以下針對此一現象進行分析,並對國內業者可起遇到的情境提出建議。

各大產業研究機構及券商都認為明年的LCD TV會有驚人的成長。目前台灣通路的LCD TV的降價競爭,也讓人相信明年的快速成長。日本市場20吋左右的LCD TV熱銷更讓國內業者對LCD TV前景看好。但是,從世界消費大國美國的銷售成績來看,LCD TV並沒有造成熱潮。也就是說LCD TV與PDP的競爭並不只是單純的顯視技術之爭,而需考慮各地市場需求差異性。從現階段的銷售分析,需求市場端並不會重視FPD所採取的技術是TFT、PDP、背投影,重視的是大尺寸感受(perceived value of large size)與價格的比值。

在日本市場,目前的“20”寸熱潮可以說是先前在30寸LCD TV面板產能不足所開拓的新市場。從日本家電大廠的規畫來看,實際上的“大尺寸”的範圍是在“30~37”寸及“42~47”寸的薄型平面電視,LCD TV在30~37寸市場區隔沒有PDP的威脅,即使售價偏高,仍是唯一的選擇。42~47寸則仍由PDP主宰。日本因為居地狹窄,體積較為龐大的背投影電視並不符合市場需求。美國市場則是偏好42~50寸以上的尺寸。從2000年開始,前投影、背投影、電漿電視等大尺寸電視逐漸受到市場的注意,在製造業者會協助電子賣場廠商設計特別的展示專區教育消費者大尺寸電視的好處,娛樂節目中出現電漿電視的機會逐漸增加,讓消費者的興趣大為提高。美國一般家庭的居住空間較大,電視是否真的“薄”並非最重要的因素,反而是尺寸大小才是主要考量,因而投影型的電視與PDP能獲得消費者的眼光。最近半年,LCD TV逐漸出現在美國家電賣場,但是30寸的LCD TV售價等同於42寸的PDP,相較之下,使得PDP在價格上及尺寸上獲得極高的比較優勢。

目前TFT-LCD上游原物料短缺,LCD TV供貨有不小隱憂,明年主要的發揮戰場仍以日本為主。而PDP目前在日本及韓國的大量擴產下,加上美國市場的銷售良好的激勵下,明年PDP仍將主窄北美市場。對目前國內的TFT-LCD業者而言,在上游原物料短缺,下游NB市場不斷成長及LCD Monitor滲透率加速吃掉標準面板產能,使得LCD TV的供貨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性。現階段而言,LCD TV需要花較多的心力教育北美的消費者,告知其性能優於PDP之處。因而面對北美市場,如同早期PDP業者,需要用心規畫宣傳與教育活動。國內面板業者普遍缺乏品牌經營與國外通路營運的經驗,因此只能仰賴當地電視品牌業者與通路業者的努力。為求長期的成長,國內的業者應趁此時期積極加入美國市場本地的經營,以待整體TFT LCD供貨大幅提昇之後能快速成長。而目前日本、韓國PDP業者快速提昇產能,產銷一體下產品線豐富完整,國外營運經驗豐富,使得國內PDP業者必要先在產能上求提昇,以產能為後盾提高產品開發能力,並加強海外營運中心的建立,避免龐大的國外市場只是看得到而吃不到。